這幾天,來自山東萊陽市的14歲“神童”李某火了。這“火”的路徑還挺繞,先是被捧,再被質疑,最後陷入羅生門,可謂是一波三折。
一開始是火在其亮瞎衆人眼的簡歷和科研成果,還有那直接簽約麻省理工的機會,公衆有的便是“嘆服”之心。隨後,襲來的是浪潮般的質疑,網友們扒出了問題重重的各類證明資料,這算是“火上澆油”,留下的便是“鄙夷”之心。
最後,當地教體局經過進一步調查後堅稱: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是事實,可麻省理工學院則回應,不存在主動去簽下一個學生,或是與學生簽合同的情況。看到這,此事的“羅生門”算是達到高潮,公衆也恍惚,有了“糊塗”心。
按理說,“嘆服”和“鄙夷”之後,應有的是明朗的真相,可現在卻是難以疏解的“糊塗”,是更加複雜的羅生門。說白了,真相不僅沒有越辯越明,還多了幾層神秘的面紗,這與調查和探析事實的正常規律是相違背的。
要想破解這一疑慮,就要先明晰羅生門的本質,即對同一件事情,個人會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帶著這個本質的啓示,再回到具體的現實情境中,會產生一種新思考:那就是“糊塗”的出現其實證明了一種力量的存在,這種力量基於自己的獨特立場,會產生相應的判斷和具體說法,進而阻礙真相的水落石出。
或許也只有如此,這一切的邏輯才算通順,合理。
那麼問題來了,神童簽約麻省理工陷入羅生門事件,到底是什麼在遮蔽真相?我們再回到事件的起點,或許就能窺探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