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院士抄襲又是“師徒鬩於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6 11:25:41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據了解,王正敏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 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院士抄襲,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但是“57篇涉嫌造假”,還是達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更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這一次舉報學術腐敗又是以“同事操戈”、“師徒鬩於墻”的形式出現?

  這些年來,類似的“故事情節”,在學術圈中可謂反覆上演。比如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北大醫學部血液專家陸道培聯合8名專家召開新聞發布會,指稱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陸道培的弟子)存在剽竊造假行為;同年,東北師範大學6位教授聯名投訴他們的同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土涉嫌抄襲剽竊……難怪有網友感嘆,“貴圈真亂。”

  這無疑令人感到悲哀——難道治理學術腐敗和學術造假,就只能依靠師徒反目、同事揭發這種“窩裡鬥”的形式嗎?其實,幾乎每所大學裡都建立了學術委員會,可這個學術委員會每天到底在忙什麼?為何57篇論文造假都發現不了?教育部門設置的反學術腐敗機制,到底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學術領域的高端化、專業化,要求教育部門必須要建立一套獨立、完善的學術監督制度,不能靠其它專業的外行、行政人員來給內行考核。“同事操戈”也好,“師徒鬩於墻”也罷,都只能是學術反腐的綠葉,而不該成為學術反腐的紅花。(時間:1月3日 來源:濟南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