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小康縣”主動返貧 背後的發展饑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2 07:58:19  


  在成為“小康縣”16年後,今年1月21日,隨著一紙文件下發,山西大同縣終於成功“返貧”,開始享受貧困縣待遇,獲此稱號後該縣已獲得千萬元的資金扶助。

  “脫貧致富”,是地方發展的常見口號。可大同縣卻背道而馳,在掛了16年的“小康縣”頭銜後,主動“返貧”。其真實意圖,當然不是追求貧困處境,而是覬覦扶貧政策,找尋發展機遇。在發展饑渴的情境下,附在“貧困縣”名號上的政策扶持,何嘗不是難得的契機?

  主動“返貧”,或許不乏苦衷。大同縣原本發展滯後,但在“以小康為政績”的年代,卻主動申請“小康縣”稱號,“窮人戴上地主的帽子”,致使當地申請項目、資金處處碰壁。如今“返貧歸真”之舉,也是遲來的彌補與糾偏。

  看起來,從“小康縣”到“貧困縣”的轉身,並不華麗。但某種程度上,它卻是“以退為進”的策略:“貧困縣”的帽子儘管不那麼體面,可卻是政策傾斜、項目扶持的“敲門磚”。事實上,在時下,“貧困縣”名號早已成香餑餑。媒體曾報道,經對國家披露的14個特困區679個貧困縣名單的調查,發現“國家級貧困縣”遴選很是混亂,沒有退出機制,有些地方物力充裕,卻能蒙混過關,逆襲“中標”;某些發展滯後的地方,倒沒能入選。

  在失序的遴選機制下,角逐“貧困縣”,也就成了需“技術含量”的活兒。據報道,有地方曾因獲得貧困縣稱號,而鳴鞭慶祝。而網上也流傳著一個段子:“甲縣和乙縣爭取貧困縣名額,最後甲縣失敗了,記者採訪問其原因,甲縣縣長含淚回答:因為我們縣實在太窮了”,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說到底,小康抑或貧困,不是妝點粉飾,而應依據“地情”,客觀評估。大同縣的“變臉”,見證了短視式發展,也印證了“貧困縣”遴選的不嚴謹性。而貫穿其中的,則是隨意化的裁量下,“貧困縣”評估與現實的脫節。(時間:3月2日 來源:重慶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