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年過去了,怎樣才能把9.11交還給歷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5 22:17:56  


 
  十年過去了,對於9.11事件的認知仍然呈現出一種多棱鏡的方式。最為普遍的解釋是援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全球化作為一種普遍的“溶劑”,既帶來繁榮,也帶來不滿和憎恨。歷史並未終結,不同文明之間仍然存在認同的差異,甚至完全對立,這邊的“恐怖主義者”,被另外一方視為“自由的戰士”。也正是這種斷裂,造成了美國人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震驚(他們為什麼這樣恨我們)、痛苦(那麼多精英毀於瘋狂)、焦慮(我們還能夠保衛自己嗎)、憤怒(作惡者必將報應)。這一點從小布什的自傳《抉擇時刻》中就可以看。眾所周知的是,接下來就是單邊主義政策的運行。

  和這種觀點相反的是,這根本不是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而是文明和野蠻的衝突。類似與基地與塔利班這種以極端教義為主軸的秘密恐怖組織,對內用石頭砸死人,對外進行恐怖襲擊,甚至還把律條延伸到不能放風箏等日常生活中,這些絕不是另外一種文明的表現形式。而反過來,美國發動戰爭後出現的虐俘等事件,更是提醒人們,暴力根植在人類黑暗內心的是如何之深。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挪威槍殺事件以及最近連續發生的小型恐怖事件,被認是9.11事件之後的分泌物,挪威人的回應不是修改關於死刑的法案,或者把自身封閉到一個恐懼之繭裡,而是決定要用更文明,更開放的方式來回應。這是一種自信的回應:我們的確受到了傷害,但是不能用仇恨的方式來報復,因為這正是對手所要做的:把所有人都拖入一個沼澤地裡。

  從這個意義來講,阿拉伯之春的出現,是對9.11事件一個絕妙的回應,文明並未毀滅,自由、民主、尊嚴等普世價值並未因所謂的特殊性而遭到蔑視,無論是哪種文明,包括伊斯蘭文明同樣能兼容民主體制。當人民不能自由發言之時,人民的名義就被獨裁者僭取。在十周年之際,有觀點認為,9.11事件固然重要,但它的重要性比不上類似於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興起。這種觀點恰恰是一個極富有象徵意義的隱喻:那些在山洞裡傳遞秘密紙條的人,既不能阻擋信息的扁平化流動,更不能熄滅人們心中的自由之火,追風箏的人永遠存在,在自由的大地之上盡情奔跑。用庫哈斯的話說,曼哈頓就是20世紀的羅塞塔石碑。而這十年,正是以雙子塔被襲擊開始,以獨裁者雕像倒塌而結束。

  十年了,紐約的零地標又重新拔地而起。這個被藝術家稱為的“灰塵的自我收集之地”,不僅是一個“塵歸塵,土歸土”的寓言,也不僅是一個“何處惹塵埃”的機鋒,它是一種人類共同的痛苦,提醒人類應該怎樣共同相處並活得美好。也許只有這樣,9.11事件才不是時間博物館裡的一個黑色證物,而是可以平靜地把它交還給歷史。(時間:9月14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