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菅直人及其繼任者:災難陰影下的首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7 23:00:39  


 
  菅直人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震後僅4分鐘就成立了救災指揮中心,並調動數萬自衛隊隊員趕赴災區。同時,面對東京電力公司隱瞞福島核危機的細節行為,他也迅速成立了“福島核電站事故對策統合本部”,並親自掛帥。不過,菅直人的努力顯然未能達到民眾滿意的底線。在災後的救援過程中,物資分配、信息溝通等多方面的問題都導致了民眾恐慌的加劇。尤其在福島核危機的處理上,人們普遍表現出對政府公布數據的不信任,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時至今日,日本政府對有關核危機的具體情況依然遮遮掩掩、含糊其辭。

  對於菅直人內閣應對核危機的表現,5月30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刊登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有著直接的表露。民意顯示,約四分之三的受訪者不滿菅直人政府應對福島第一核電站輻射洩漏危機時的做法。至此,我們不難看到,至少在災後救援層面,菅直人及他的團隊未能獲得民眾認可。

  菅直人的失利在災後重建層面繼續得到擴散,在震後半年以後,效率低下的日本政治系統才姗姗將用於災後重建的《2011年度第二次追加預算案》、《特例公債法案》和《再生能源法案》通過。不過吊詭的是,三大法案的順利通過則是以菅直人的辭職為鋪墊。可見,對於菅直人而言,他在未能有效利用“3.11事件”力挽狂瀾之時,至少也希望得以保住“關心民瘼”的名聲,以倒在災難陰影下的方式結束自己的初次首相之旅,或許對他而言還不算太壞。

  “3.11事件”作為日本的一次“國家危機”,呈現給菅直人卻是“政治機遇”的一面。對於勢力單薄、經驗不足的他而言,位居首相一職僅僅是占據“權威之位”,如若能把握好上述“政治機遇”,在緊急救援、調度和災後建設過程中不斷擴張自身的權力和資源,方才得以真正坐擁“權威之身”。但顯然,菅直人不但沒有能夠完成這一“權威”的塑造工程,反而將這一難題拋給了尚未出現的繼任者。

  也因此,對於菅直人的繼任者而言,無論是目前呼聲最高的前原誠司,還是被譽為“民主黨小泉”的野田佳彥,抑或支持率較低的農林水產大臣鹿野道彥和前國土交通大臣馬淵澄夫,影響他們當選與未來任期的因素繁多,經濟疲軟、黨內纏鬥、北方四島領土主權捍衛不利,以及個人政治清譽受損等都有可能左右局勢的變化。但無論如何,“3•11事件”作為日本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分水嶺,從災後重建到核電技術的存留問題,必然成為民眾和政客們最不可繞過的問題。也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下,菅直人及其繼任者都將成為災難陰影下的首相。(時間:8月27日 來源:南方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