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招生官分析稱,中學在另類“高招”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除了獎金激勵的作用以外,對中學而言,有多少學生考取“北清”,還是最具號召力的廣告,以此能夠幫助它們在中考招生中吸引更多的初中優質生源。
生源減少同樣影響著高校生存。首先是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上海一家民辦專科學校的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們在上海計劃招生400人,實際錄取230人,來報到的只剩200人都不到。”
而更令人擔憂的一組數據是,《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199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1032所,到2009年已增長到2305所。高中畢業生越來越少,高校數量卻越來越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擔心:“高校為未來的生源變化做好準備了嗎?”
選擇港大的道理
除了適齡人口減少外,放棄國內高考,參加“洋高考”或直接到海外留學人數的走高是分流高考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傑近日在復旦大學出席相關會議時表示,有統計顯示,去年上海有至少10%的高中生放棄高考,今年估計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字。
格致中學高三學生徐嘉憶就是“棄考”族中的一個,她今年3月份就拿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表示,該校2009年有10位學生放棄高考選擇留學,2010年上升至20位,今年有25位。
在上海中學、交大附中、複旦附中、上外附中等名校,也已經有越來越多像徐嘉憶這樣的優質生,如今也不再去擠高考的“獨木橋”了。
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出國留學不再是富裕家庭的“專利”,普通家庭留學生正在迅速增加。啟德教育留學機構總經理張超介紹,前些年,留學生中來自年收30萬元以下普通家庭的只占2%,2010年計劃留學的學生中,來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達到了34%。
除了美國,香港也是這一競爭不可小覷的因素。
上海高考新科“狀元”餘樂平放棄了清華,選擇了香港大學。進入港大,他第一年在內地委培可拿到3萬元人民幣獎學金,隨後在香港三年可以拿到48萬港元的獎學金。
“獎學金並不是我選擇港大的主要因素。我以後想出國讀MBA,而香港大學和歐美的銜接平台更順暢。”餘樂平如此描述他的人生規劃。
一位選擇香港大學的考生也表示,內地的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每年“網羅”這麼多最優秀的學生,但至今也沒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反觀偏安一隅的港大,就已經培養出高錕、崔琦兩位諾獎得主,自然有它的道理。(時間:7月10日 來源: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