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招”別讓權力、政績和商戰攪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4 15:04:07  


 
  這種權力、政績、商戰被“引進”高招,源於在高校招生中的有關政策不公,即在全國重點高校中再分檔次,將並沒有可比性、專業也不同的高校,強行“寶塔化”地分層分級,將清華、北大放在塔尖,而將其他名牌高校分層放在下面,這樣以保證“高校王者”的永久性,壓制其他高校超越“王者”的可能,這是一種將教育資源的霸權化,教育民主競爭被拋棄了,教育公平也就沒有了,例如在高招中,大力推行“北淸霸權”,所謂“零志願”,將各地高考中的高分者都“擄入”北大、清華。其實,這種做法便是一種形而上學,一是高分考生即使都進入北大、清華,相信大部分都將成才,但其中亦有可能存在“水土(專業、學習環境)不服”者;二是成才的道路各異,既有未讀過大學的成才者、成功者,也有未進北大、清華的成才者;三是有的高分考生,很可能進了北、清未必成為大器,進入別的高校則成大器的,故中央和省市的主要領導,既有北、清的,也會有別的高校皎皎者,有未正式讀過“一本”高校本科者,中科院院士也並不都是北大、清華的嘛,憑什麼讓北、清壟斷最優秀的考生資源?所以,權力、政績觀進入“高招”,商戰方式進入“高招”,都源於目前招生中的政績觀。再發展下去,恐悄便是兩院院士的“北清化”。

  其實,高考高分者也並非個個都是最高級人才的苗子,盲目搶高分,實際上是一種浮躁心態,我們一方面要求培養創造型人才,另一方面又是“分數第一”,不注意在自主招生中選拔創造型的怪才、偏才、特才,依舊是分數說了算,這樣的“高招”,總是留下遺憾。

  我以為目前高招志願填報政策不行,憑分數填志願,本質上仍是一考定終身,而上世紀60年代那種先填報志願、再參加高考、然後憑志願錄取的方法,倒是比較科學的,因為若考生平時成績不好,是不可能填報重點高校的,可以較科學地讓一本、二本、三本考生分流;同時也有利於最優秀考生資源向各重點、名牌大學均衡分布(如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北大、清華就沒有;複旦的歷史地理專業,北大歷史系就比不上;交大船舶方面的專業,“北清”也沒有,從這個意義上講,北大、清華並不是“最全面優秀”的大學),有利於培養各專業的尖端人才培養,還可以鼓勵考生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冒險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所以,我主張堅決改革目前的高校招生政策。

  第一,取消“北清特權”,取消“零志願”;

  第二,恢復先填志願、再高考、招生的“高招”程序;

  第三,作為補充,可以在“分數招生”工作結束後,由各校自主招收一定數量的特長生、推薦生(指優秀的高考“翻船”學生)、創造型人才考生,其生源由各地教育部門或名牌、特長高中的校長推薦,曲所招生大學決定,但自主招生總名額、專業由教育部審批。

  而權力、政績、商戰則絕對不可以進入“高招”,這是製造不公,恭請教育部察而慎之!(時間:7月3日 來源:中國經濟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