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合作是最大的風險 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3-07-05 11:30:51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近期,“去風險”正在取代“脫鈎”,成為西方一些政客談論對華經濟關係時的新論調,被用來美化包裝一系列以“去中國化”為目的的消極政策。所謂“去風險”,本質上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違背經濟規律,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最終會阻礙世界經濟復甦進程。

  (一)

  “‘去風險’可能比‘脫鈎’更圓滑。”《紐約時報》一語中的。

  上一屆美國政府高調推出“脫鈎論”,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本屆美國政府雖然聲稱“無意遏制打壓中國”,但以政治手段干擾破壞中美經濟聯繫的圖謀並沒有變。在“脫鈎論”不切實際、不受歡迎的情況下,美國一些人急於尋找新說辭。從“精準脫鈎”到“小院高墻”,從“增加供應鏈韌性”到“供應鏈多元化”,從“近岸外包”到“友岸外包”,名目不斷翻新。

  “去風險”被加上“不追求‘脫鈎’”的限定語,是為了同“脫鈎論”拉開距離,增加迷惑性。然而,所謂“去風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首先,“去風險”的具體政策指向還是技術封鎖、投資審查、供應鏈轉移等老一套。美國政府高官不久前在一場政策演講中,一邊高談“追求‘去風險’‘多元化’,而不是‘脫鈎’”,一邊揚言要用“‘小院高墻’保護我們的基礎性技術”。其次,“去風險”的真實目的依舊是遏制打壓中國,為當前美國政府的錯誤對華政策服務。美國《外交事務》雜誌說得明白:美國力推“去風險”,實際上是要限制中國在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的能力,限制中國在關鍵原材料及其加工上的地位,限制中國市場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

  在21世紀的今天,國家間相互依存本是常態,不能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去風險”說法儘管“圓滑”,卻解決不了美國當前處理對華經濟關係時面臨的困境:一方面意識到“脫鈎”會自損利益、不切實際,一方面又難以擺脫將中國當作“假想敵”的執念,變著法兒搞“脫鈎”。如此自相矛盾的心態,只會讓美國繼續在自我製造的圍城裡打轉。

  (二)

  自由貿易、分工協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下,各國加強分工合作,帶來的是共同發展。

  中國是機遇,不是“風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是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持續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世界開放報告2022》顯示,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進展,開放指數不斷提高,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國際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認為,西方對華“去風險”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

  “去風險”的政治操弄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阻礙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國際社會應該警惕和共同抵禦的真正風險是以“去風險”之名推進“去中國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警告,“去風險”的趨勢可能令各國以犧牲全球增長為代價轉向國內,“危險就是全球經濟可能分裂成一些集團”。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指出,有關針對中國“去風險”的聲音,同樣會導致更加碎片化和“脫鈎”的世界經濟,“一個碎片化的全球經濟將把世界分裂為相互競爭的區域集團”。

  美國炒作“去風險”的目的之一在於蠱惑盟友,進而在經濟領域打造遏制打壓中國的“小圈子”,但美國盟友對這種政治算計將給自身利益造成的損害保持著清醒與警惕。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不久前公布的在11個歐盟成員國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4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夥伴”,認為對華合作帶來更多機遇的受訪者多於認為對華合作帶來更多風險的受訪者。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就對華經濟關係問題發布報告,認為“多元化戰略不能依賴於撤離中國市場”。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直言,歐洲國家對華認知應該更客觀,歐洲執意尋求對華“脫鈎”或者“去風險”,無異於“自尋短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