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轉眼,澳門回歸已然十年。 |
中評社北京12月12日電/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居民,始終如一將中華文化作為終生的依歸和追求。他用“飄零”和“辛酸”形容澳門回歸前自己的生存狀況,而現在的他“更加肯定自己是個傳統中國人”——這就是澳門文化人陳志威十年來的心路歷程。
“感受到關愛,大家就像一家人”
新華社報道,愛好吟詩作賦,善於書畫篆刻,精通周易之學,頭髮花白的陳志威給人的第一印像是一位隨和、儒雅、平易近人的文人和學者。說起對於中華文化的熱愛,任何人都不難感受到他那份異乎尋常的執著和倔強。
“我經常和朋友辯論,我不同意他們的‘英語優越論’。中文常用字只不過1000多個,我卻能用這些字來寫任何深奧的文章,而英文詞典每年都要更新詞彙,這說明西方語言不夠豐富。”在談話中,他多次重復這一觀點,“永遠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棒的語言。”
正因為抱定這樣的想法,所以他拒絕學習葡萄牙文。“當時的澳葡政府一直動員我們,只要有相當於葡萄牙四年級小學生的葡文水準,就可以進入政府謀得美差,但是我不願意。”
倔強總要付代價。陳志威說,像自己這樣的人在澳門並不是獨一無二,“我們這類人,雖然在澳門土生土長,但回歸前總有一種深深的飄零感,想起‘祖國’這個詞,就會覺得辛酸。”
一轉眼,回歸已然十年。接過陳志威的名片,赫然見到“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的頭銜,同時,他還身兼澳門書法篆刻協會理事長、澳門易經會會長等一長串職務。“是回歸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國家歸屬感,因為我們開始感受到了來自祖國的關愛。”他說。
2006年,中國文聯第一次產生了港澳委員,作為6位澳門委員之一,陳志威懷著激動的心情到北京參加文聯的重要會議。“國家領導人親自來作講話,文聯的領導也對我們這些來自澳門的新成員特別照顧,”他說,那是自己終生難忘的記憶,“你要知道,中國文聯的分量可是了不得的,有多少著名藝術家、文學大師啊,可是大家都是那麼親切、和藹,讓我覺得就像是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