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間諜疑雲不遮中美天空 前大使稱中國是伙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7 09:22:15  


李潔明指出,中國不會是美國的敵人,而是伙伴。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美國聲稱逮捕了4名“中國間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日前指出,所謂中方在美從事“間諜活動”的說法純屬無中生有、別有用心。美國《僑報》16日刊文稱,美國再布間諜疑雲,卻遮不住中美關係天空。

  “所謂中方在美從事間諜活動的說法純屬無中生有、別有用心。我們要求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停止對中方的無端指責,多做有利於中美相互信任和兩國人民友好的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周四如此回應,既澄清事實,又軟中帶硬地作了反擊。

  《僑報》文章指,正逢中國人尚在歡度傳統春節之際,美國司法部2月11日公布了兩起“間諜案”,涉及三名華人和一位美國國防部分析師,指控他們的罪名是“向中國泄露機密”。

  按照美方說法,兩案沒有關聯,在同一天提起指控純屬巧合。不過,涉及72歲的美籍華人鐘東帆(音譯)案則與兩年前被美國主流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麥大智案”有關。

  文章認為,西方媒體報道上述兩起案件的字裡行間,已透露出其所傳遞的信號,還是那個老調重彈的話題及邏輯──“華人多間諜”、“中國有威脅”。

  作為正在迅速崛起的東方大國,中國已成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產品暢銷全球,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對美年出口額首次超過加拿大,已成為美國商品和服務的最大提供者,中美經貿關係已密不可分。

  然而從1999年的“李文和案”到2006年的“麥大智案”,美國政界和輿論對於“中國間諜”的炒作似乎不僅沒有中斷,而且越來越有升高溫度的趨勢。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中美關係的不斷加強,間諜風波也間或成為中美關係的不和諧音。

  僅以去年為例:3月,《今日美國》曾刊登一篇題為《中國黑客尋找美國入口》的文章,臆斷中國黑客很可能在半年前就是入侵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黑手”;10月,《時代》周刊發表文章指稱“中國的間諜活動是美國技術面臨的最大威脅”;11月,美國國會下設“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推出年度報告同樣拋出“中國間諜威脅論”,聲稱“中國在軍事和產業領域不斷進行積極的間諜活動,對美國構成了重大威脅”。

  文章稱,間諜疑雲及其塑造的輿論氛圍不只是有損於中國,而且對美國的華人社會也形成了負面影響。加州華埠人士曾就此向本報表示,不能因為華裔還與自己的祖籍國有聯系就下結論認為整個在美的華裔人口就是窩藏中國間諜的族群,這只會制造本不應該有的恐懼。李文和案件曾讓美國華人社會“人人自危”,令人記憶猶新,負面效果不可小視。

  事實上,美國的有識之士對如此夸大事實的渲染也並不以為然。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就指出,現在有人倡導美國聯邦調查局加大針對中國的反情報工作,實在是意在將問題誇大。“而在今後相當長時間裡,中國不會是美國的敵人,而是伙伴”。

  “情報間諜戰”作為人類古老的戰爭技巧和產物,已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而借助技術革命將其發展到現代的日臻完善的程度,確是美英等國家的首功,尤其是在二戰及其之後的“冷戰”年代,美蘇之間相互派遣大量特工,“間諜戰”一時風行。

  如今,美國不僅建立了世界上最復雜完備的情報機構、拓展了情報收集空間,更培訓出大量精銳諜報人才,且已將過去的軍事情報重心轉向高科技的商業情報領域──至今為止,全球大部分經典的“商業間諜案例”,都打著“美歐制造”的印記──如在網絡黑客的世界,美國網絡安全公司賽門鐵克去年上半年曾發布報告指,美國是全球網絡黑客的大本營,每年所產生的電腦惡意攻擊行為遠高於其他國家,佔全球網絡黑客攻擊行為總數的1/3。

  間諜戰眼下也成了美國的外交利器,似乎不只是針對中國。美國國防部一位分析人士曾指,今天,那些在冷戰時代經受過歷練的年輕人已成長起來,並掌握國家的行政資源。他們熟悉和擅長“間諜思維”,“間諜案例”時常成為其處理外交與國際事務的一種“武器”,即便是對其“最親密的盟友”英國、以色列,這根大棒也時有舞動。

  盡管如此,該報認為,在當前中美關係的大格局中,在高科技和商業經濟領域所發生的個案,應還原其事件的本質屬性、尊重兩國不同的司法環境,但不應誇大事實、含沙射影地制造新的“威脅論”──中美兩國關係的大局,相信也不會因此而動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