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罕見!日本主流大報四個整版反思侵華戰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30 09:22:52  


薛葆寧個人影集中,四張拍攝下慘死于敵機之下的南京市民,文字標注為“1937-7-11”。專家推斷此日期為農歷,公歷即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恰為侵華日軍對南京實行轟炸的第二天。中新網圖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日本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中國造成了慘禍,也讓日本自身走向悲慘的結局!”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體《朝日新聞》罕見地用四個整版來刊登名為《日中戰爭》的專題報道,對侵華戰爭進行全面冷靜地反思。

  環球時報報道,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一直是日本國內激烈爭論的焦點話題。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表示,日本從戰後清算到改造、高速成長再到蕭條以及現在的復蘇,觀察二戰歷史的視角在不斷變化。此次《朝日新聞》的報道就是最新的體現。
  
  “一場無謀的戰爭”

  “現在一想那真是一場無謀的戰爭!”文章一開始就定下了主基調。文章寫道,“這場戰爭始于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究竟是誰先開的第一槍,到現在仍然存在著各種說法。不容置疑的是戰爭發生的地點在中國,還有發生的時間是在日本軍隊夜間演習剛結束時。”文章說當時日本政府竟以為“只要對沒有建立起國家體係的中國發起攻擊的話,中國就會立即跪地稱臣”。于是,“這個只看眼前,沒有遠見的進軍開始了。”文章說,那個時代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蔑視達到了極點的時代。可是當時日本“似乎沒有一個人想到”,被日本人看作落後于時代的中國事實上並不是那樣落後。當時由軍閥割據造成的支離破碎的貨幣制度在英國的幫助下得到統一,正在激烈戰鬥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即使並非心甘情願,但也最終在“西安事變”後因為抗日而走到了一起。文章評論說,日本顯然沒有意識到中國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當時“民族主義”情緒已經在全國高漲。

  文章還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失策。文章說,當戰火蔓延到上海之後,日本的殘暴也展現在世界面前,當時上海已經是一個國際都市。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之後,國際社會都不願意看到戰爭發生。

  文章還提到,由于戰線拉得太長,日本部隊給養沒有保障,只能現地“補充”,這讓部隊所在的當地居民陷入了悲慘境地。文章執筆者之一日本記者福田宏樹寫道,他採訪過日本老兵,還拜訪過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越聽越覺得是一幅地獄圖”。可是當時的日本媒體卻整日謳歌皇軍的“進攻”,讓日本國民沉浸在虛幻的輝煌戰果之中。文章寫道,回顧日中戰爭的軌跡,日本的盲目“暴走”讓人感到一片黯然。即使是現在的日本,想把那場戰爭正當化的聲音仍然存在。日本政界也有這種聲音,它是引發中日關係緊張的導火索,也是兩國歷史問題的核心所在。

  中國電影中的日本兵形象在變

  在專題報道的最後部分,日本記者中野晃用很大篇幅描述了中國人對“日本鬼子”的態度。文章說,“抗日戰爭是中國永遠的題材”,“日本鬼子”這個詞匯是中國人對日本兵的蔑稱,也是中國電影中不可缺少的“醜惡角色”。但現在這種表現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中國人開始把日本兵當人看了。”中野晃還以活躍在中國的以扮演“鬼子”出名的日本人矢野浩二為例,說他已經出演了8部電影,現在終于可以發揮自己的演技了。中國電影、電視中的日本兵角色由日本人來演,“這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日本兵的角色不僅僅是中國人仇恨的對象,“也可以在喜劇中帶給人們快樂”。

  文章的執筆者之一福田宏樹專門前往中國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文中,他描述了他看到的變化。福田宏樹寫道,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展示的內容原來主要描寫共產黨如何英勇抗戰,現在則加上了國民黨軍隊抗日戰績的內容。正在翻蓋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文章稱,有中國人提議把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改名為“和平紀念館”。但是,對于這樣的提議,不少人堅決反對,所以提案沒有被採納。反對的理由是,在日本還有很多人在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翻建一新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將在今年12月開館。有人認為這是加強了反日活動的結果,“但是聽說事實上展示內容變得更加強調和平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