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光陰流轉即過,戴妃卻從未由英國人和社會中消逝。 |
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安靜的北倫敦住宅區,突然傳出急促奔跑聲。聲音愈來愈急,愈來愈密。像是千軍萬馬般。開窗往外望去,只見拿著花束的男女老少,一致朝向向大馬路方向急奔。
“戴安娜王妃的棺木就要到了!快點!”,一位鄰居叫道。這個景象和急奔的腳步聲,十年後,仍然令我覺得震撼。
是的,一九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以後的那一周,向來“以頭腦控制心緒”的英國社會,隨著戴妃猝逝巴黎消息傳來,突然大翻轉,成為一個“以心緒控制頭腦”的地方。英國人沈靜含蓄的情緒,一下子,似乎都爆發了出來。
整整一周,從電視播報員到街頭小販,都在哭泣。有人忍不住質疑,“怎麼能夠因為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如此悲慟呢?”。這個觀察,是對的。但也不盡然。
戴妃之死,不只是一個容貌佼好年輕王妃的個人悲劇而已。對許多曾把期望建築在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大眾,戴安娜逝世,代表著一種“希望之死”。他們看著王子公主婚姻碎了一地,如今,卻不堪到如此,如何不悲慟?
十年來,人們沒有忘記戴妃,戴妃故居肯辛頓宮前,鮮花訪客依然不斷。關於戴妃的死因調查,迄今已更換了三個皇室驗屍官,依然未有結論。有人說,這可能是英國皇室史上的另一椿永遠不解的謎。
戴妃留給英國皇室的不只是兩個王子,其中包括一個英國未來的國王。她同時給予英國皇室一項前所未有的衝擊,迫使冷漠的傳統英國皇室,從高台走向民眾。
十年後回顧戴妃死亡的那一周,其實也是英國皇室的一個重大轉捩點,甚至是英國君主立憲的存亡之秋。一如電影“The Queen”,如果伊莉莎白二世當時未能體悟民情順應輿論,共和國主張在英國定會高升。
戴妃同時留給她的兩個兒子,在個人情感生活,得以自主化、人性化。她和查理王儲的悲劇,讓威廉可以與平民交往,不再只有皇親貴族的選擇而已。讓哈利可以與在政商關係上和辛巴威“總統”穆加密切的富商之女往來時,拒絕皇室政治約制並高呼,“我的感情是我自己的事。”
戴妃的死亡,甚至提供了查理和情婦卡蜜拉正式結合的決心,堅持對抗女王和皇權,在五十歲後,迎娶自己心愛的女人。
回顧戴妃短暫一生,真情愚昧皆有之。與戴妃交情甚篤的泰瑞莎修女,聽到她的死訊後,說道,“真是令人感傷。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或許,她死如其時。”。
戴妃是否真的死如其時呢? 十年下來,戴妃之死,至少使英國皇室重新意識到人性和親民的重要。
十年光陰流轉即過,戴妃卻從未由英國人和社會中消逝。(來源: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