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3日電/伊朗局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月廿三日,英國十五名海軍士兵被伊朗扣留之後,西方國家與伊朗之間本已十分複雜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目前,伊朗核爭執依然僵持,英國士兵被拘事件否會因此推波助瀾,全世界都密切關注。
《澳門日報》今天發表社評說,這次扣留英兵事件有點像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的挾持美國使館人質事件。當時伊斯蘭革命爆發後不久,一群伊朗激進靑年衝進美國大使館,挾持館內五十二名人員為人質長達四百四十四天。
從伊朗扣押十五名英軍後的做法來看,德黑蘭決策者已從當年的美國使館人質事件學到經驗:挾持人質的主要目的是讓敵人進退失據,達成此目標的最佳方法就是先讓步,吊敵人胃口,然後翻臉不認賬,把責任推給對方。
因此伊朗三月廿八日表示願釋放唯一的英軍女性人質費伊·特尼,但廿四小時後變卦。伊朗首席核子談判代表拉里賈尼將德黑蘭收回承諾的原因歸咎於英國的“不當態度”。這些做法與當年伊朗激進靑年劫持美國使館人質,以釋放部分人質來換取對方讓步的手法如出一轍。
不過這回英國和他的盟友美國再難硬起來。雖然有消息指,美國將在四月五日到六日間會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攻擊伊朗的核設施。美國目前確實在波斯灣集結了大規模的兵力。然而,美國軍隊在伊拉克泥足深陷,面對游擊戰術,死傷不斷增加,軍事壓力有增無減;政治上,布什雖然堅拒撤兵,但他在國會遇到的阻力不斷增加,這個時候要向伊朗發動戰爭,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風險極高而實施機會極低的行動。
社評說,三年前,八名英國士兵也曾被伊朗扣留,但三天之後就獲得釋放,原因是英國承認這些士兵誤入伊朗領海。現在,兩國公開各執一詞,彼此都失去了迴旋的餘地。
英國早前的策略是通過國際壓力來迫使伊朗放人。但從歷史的經驗看,一方越是強硬,另一方就越不會退讓。英國人現在似乎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英國在卅一日開始放軟,計劃派遣皇家海軍指揮官以特使身份前往德黑蘭,向伊朗作公開保證,希望能盡速讓這場外交衝突劃上句號。據報道,英國外相貝克特三月廿九日已回函伊朗駐倫敦大使館,她主張英國政府承認被捕的海軍官兵確實闖入伊朗領海,並保證不會再犯。
與此同時,根據《星期日電訊報》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僅有百分之七的受訪英國民衆支持以武力行動化解人質危機,百分之廿六的民衆主張政府向伊朗道歉,換取被捕官兵釋放。百分之四十的受訪民衆支持政府繼續採取外交行動,爭取人質獲釋。這正好給布萊爾政府找到一個體面的下臺階,看來英國目前的做法似乎是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社評指出,這次事件對英美國民和戰場上士兵的士氣都有極壞的影響。要解決這個尷尬局面,最好的方法當然是鬥智不鬥力,尋求外交上的妥協。
至於今次伊朗拘留英國士兵的做法,雖然可以得意一時,卻無異於老鼠玩貓,稍有算計錯誤,就要付出沉重代價。伊朗這次扣留英兵,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害怕美國隨時動武,因為扣留着這批英兵,美英絕不敢輕舉妄動。
但事件可能已造成伊朗內部分裂。根據英國《星期泰晤士報》報道,伊朗革命衛隊高層將領對釋放或審訊英兵出現嚴重分歧,十五名被俘英軍命運如何,可能得視這場內鬥的結果而定。
社評認為,現在的問題是,這場爭端如果持續惡化下去,會否加速整個中東局勢再次滑向劇烈動盪的漩渦?英伊雙方是否願意為本來並不嚴重的一場爭執而付出沉重代價?消息傳出伊英兩國願意就避免水域爭執進行磋商,應是一個良好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