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同理心呵護生命的成長
http://www.CRNTT.com   2024-02-21 11:42:42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童話集《茉莉的耳朵》(科學普及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是一本特殊的書。六篇小說寫的六個孩子身體都不完美,有的失聰,有的坐輪椅,有的失明……在大眾眼裡,他們是殘疾人,但作者一木秋卻不這樣看。她並不認為那是一種殘缺,而是把他們作為平等的正常人來對待。這是一個個平凡又不尋常的成長故事:茉莉的耳朵去旅行了,洛洛的“昨天”消失了,海寶看世界不用眼睛,坐輪椅的大宇跟魚學會了游泳……

  作者以一種同理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發現身心的不完美從來不等於不美好,反而成就了孩子們不一樣的自我。作品還告訴我們,對殘缺的誇大,不只帶來傷害,更是一種偏見,因此忽略了一花一世界的風景。

  《茉莉的耳朵》並沒有迴避殘疾孩童面對生活的困境,主要表現了主人公們所獨自承受的困難。這不是靠勇氣與毅力就能堅持的,還需要愛的呵護。沒有愛,他們就像嚴寒中的花朵,一天也難以生存下來。因而,這是一本表現人間至愛的書,作者寫出了感人肺腑的友愛,以及深入骨髓的母愛與父愛,也寫出了理解與包容的可貴,讓人們超越歧見。

  每個人在陷入困境的時候都會變得脆弱,都有被關注、被理解、被關愛的需要,這是文學作品體現人文精神的地方。但當下的文學創作更多關注的是強者、成功者,寫殘障人士的就更少了,即便有,也局限於傳統觀念,缺失同理心,缺少平等和尊重。殊不知,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其實,文明包含了對他人的理解與包容、平等與尊重,文明還包含了愛心的傳遞與付出。《茉莉的耳朵》帶給我們的正是這些理念。

  以殘疾兒童為題材的創作是具有難度的寫作。一方面在於不只要把兒童心理寫出來,還要把殘疾兒童的心理寫出來,寫到位,寫得精準,這需要下功夫。作者曾經在殘聯工作了8年,對殘疾兒童的心理、行為與語言有長期的觀察。小說中的六個孩子,不僅心理表現到位,富有鮮活的兒童語言和兒童性格特徵,而且還具有明確的個性。另一方面,如何以文學的方式來表現複雜的病理,形象地表現病症,讓孩子們看得懂、感受得到,這也很難。作者有自己的辦法和探索。比如,她以一片落葉來表達殘缺的普遍與美麗,讓主人公正確對待右耳的缺失。這片布滿小蟲洞的樹葉,在手電筒的光照下,蟲洞就像星光一樣閃現在墻上——葉子的缺陷使它擁有了一片星空。這些富有想象力的文學表達具有非同一般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這並非一本簡單的作品集,六個故事寓意深遠,具有超越與象徵的意義。比如,洛洛有時分不清現實和想象,作者以“昨天”不見了的意象來表達,很有時間與哲學的意味。書中每個孩子面對的困境,也具有普遍的啟示意義。比如說,面對困境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如何善待身邊並不完美的人?甚至如何看待並不完美的自己?這些內容是寫給成人的,也是成人應深入思考的人生問題。

  此外,小說還有意融入嶺南的地方生活風俗與地理知識,有的將故事發生地設定在海邊漁村,濃鬱的漁民生活場景和海濱風光,使作品散發出大海的氣息,充滿了漁村的風情。這樣的寫作不僅給作品抹上了地域的色彩,還使得敘事充滿張力,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