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戲曲的喜劇傳統值得更好弘揚
http://www.CRNTT.com   2024-02-21 11:24:32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戲曲從形成之日起,就有著偏愛喜劇的傳統。戲曲的喜劇精神源自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樂天自信人生態度在戲曲等文藝創作上的體現和反映。

  戲曲的喜劇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尤其在地方戲創作和“三農”題材劇目中更為突出和普遍。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行當有生旦淨醜,舞台有悲劇喜劇。自古以來老百姓看戲,喜歡悲喜交加,喜歡破涕為笑,哪怕悲劇如《竇娥冤》,也要最後的父女團圓。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喜劇精神深入骨髓,甚至有專門的“醜”行,表現各種“插科打諢”,其意義自然是與幽默滑稽的喜劇精神相關聯的,用清代戲曲家李漁的話說,“於嘻笑詼諧之處,包含絕大文章”。

  戲曲的喜劇精神源自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樂天自信人生態度在戲曲等文藝創作上的體現和反映。戲曲從形成之日起,就有著偏愛喜劇的傳統。對此,學貫中西的王國維早在《〈紅樓夢〉評論》一文中就說過:“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長生殿》之重圓,其最著之一例也。”可見,若非終於“歡”“合”“亨”的結局,是很難滿足觀眾審美心理的。

  戲曲的喜劇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尤其在地方戲創作和“三農”題材劇目中更為突出和普遍,這也與地方戲曲起源於民間鄉土密切相關。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大多是從“二小戲”(小生、小旦)、“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演變而來,充滿了生活情趣和喜劇色彩,湖南花鼓戲堪稱其中的傑出代表。六十年前,兩出花鼓小戲《打銅鑼》《補鍋》曾風靡城鄉,濃厚的喜劇風格和鄉土氣息廣受歡迎,甚至還吸引了昆曲演員學習花鼓戲,全國有很多劇種加以移植。《補鍋》中的青年演員李穀一,後來更是紅遍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新世紀以來,湖南省花鼓戲院創作的《老表軼事》《走進陽光》《作田漢子也風流》《我叫馬翠花》等劇目,或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或榮獲文華大獎,在全國產生過廣泛影響。這些優秀現代戲劇目,主人公基本都是小人物、普通人,不過人物雖“小”,但精神不“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