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濃墨重彩繪寫長城畫卷
http://www.CRNTT.com   2024-02-04 10:04:29


壁畫《長城頌》,王穎生、董卓、王之言、李丹、岳陽、馬鑫、馬亞萍、張培健、張留鑫、曹洋、郝鯤鵬、崔曉旭、陳宇婷、張豐一、宋安依等集體創作。(來源:人民日報)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萬里長城成為藝術家歌咏描繪的對象,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近代以來,長城逐漸成為藝術創作的重大主題。關山月、黃新波、張仃、吳冠中等著名畫家,均有膾炙人口的長城主題作品傳世。近年來,伴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以長城為主題的美術創作蓬勃展開,美術工作者以豐富的視覺語言深入挖掘和表現長城的精神內涵、歷史文脈與時代新貌,濃墨重彩繪寫長城畫卷,從不同方面彰顯長城在新時代的文化意義。

  弘揚長城精神

  長城的文化意義首先在於它的精神性,它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謳歌長城、贊頌祖國是長城主題美術創作的主旋律。近些年湧現不少相關主題佳作,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陳列的兩件作品尤為突出。

  作為近年新落成的重要紅色場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內外陳列有大量美術作品,無聲地講述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其中,序廳和紅色大廳內各有一幅名為《長城頌》的大型壁畫,兩幅作品均以獨特的藝術手法突出了長城的雄偉壯闊,並在人們熟悉的長城形象基礎上,著力體現其精神性和象徵性。序廳的漆壁畫《長城頌》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程向軍教授領銜創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程向軍便帶領學生前往北京懷柔、密雲等地的長城寫生,近年還以長城為素材創作有《東方欲曉》等作品。畫家在黨史館特定視覺環境中,充分利用漆畫的材料肌理特性,將長城的自然景觀與新中國美術史中的“紅岩”圖像傳統相結合,使民族精神的象徵物與黨的紅色光輝融合無間,畫面氣勢恢宏而不失華美。紅色大廳的壁畫《長城頌》由中央美術學院王穎生教授領銜創作,採用中國傳統金碧山水手法繪制,以鮮艶的礦物顔料層層渲染,結合貼金、描金、堆粉等工藝技法,使逶迤的長城輝煌奪目。一座座烽火台與燦爛霞光交相輝映,意境宏闊。這兩幅主題性美術創作,不僅在實踐中探索了如何實現傳統題材的藝術創新,使具象的長城與精神的長城融為一體,更在大型集體創作中彰顯團隊合作精神,以“同一支筆”完成的巨幅長城壁畫,正是眾志成城精神的視覺表征。

  如何更好地表現長城特有的精神內涵?許多美術工作者通過實地考察、查閱相關文獻等方式,將所見、所感、所思結合起來,創作出內蘊深厚的長城意象。在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的“長城文化主題美術作品與文獻研究展”上,不少作品反映了美術工作者對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深入思考。比如,楊金祥版畫《中華魂》以竪構圖形式將人牆、長城、黃河三個代表性意象組合在一起,用刀筆鐫刻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使作品具有厚重人文底蘊。閆貴儒油畫《民族之魂》、王珂與邱琳合作的油畫《紅耀金山嶺》等作品,也通過個性化的風格形式展現了長城的精神面貌。

  長城的雄壯氣象與文化底蘊在畫卷中綻放新光彩。在抒寫長城文化精神的過程中,美術工作者對中華文明的高度認同、對祖國大地的無限熱愛流淌於筆端,為長城題材美術作品注入澎湃的精神能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