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陝西寶雞:高質量公共文化惠及千萬家
http://www.CRNTT.com   2023-01-04 14:17:33


  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有“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美譽的陝西省寶雞市,是一座因文化而興的城市,“中國”二字就最早見於寶雞市出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寶雞市公共文化秉承周風秦韵、山水文脈和時代精神,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奮力作為,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優質公共文化設施增強群眾獲得感

  寶雞市圖書館門前,借書、自習的讀者絡繹不絕。“自2019年新館建成後,圖書館面積由原來的3800平方米擴大至28000平方米,日均進館讀者增至2100多人次。”寶雞市圖書館副館長陳碧紅介紹,2021年又開放了自助借閱區,建成了數字閱讀體驗中心,並延長開放服務時間,為圖書館再添人氣,使來館讀者數量和借閱册次持續攀升。

  位於園區的市群眾藝術館,擁有12000平方米的場館面積,相比老館面積增加了4倍,建有美術展廳、小劇場、非遺陳列館和各藝術門類培訓教室等,完善的硬件設施讓這裡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殿堂”。“藝課零距離”全民藝術普及培訓、“文心匠集”文創集市、廣場納涼晚會、周末音樂劇場、露天電影、天文觀測、書法繪畫展等文化惠民活動的開展,吸引近百萬市民走進園區,接受文化藝術的浸潤。

  近年來,寶雞投入30多億元相繼建成了寶雞市文化藝術中心、寶雞大劇院、寶雞美術館、千陽大劇院、張載紀念館等文化地標,寶雞市14個文化館、13個圖書館均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準,116個鎮(街道)、1323個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設置率達到100%,公共文化設施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蝶變,為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新發展走出了一條設施先行、服務引領之路。

  高品質演出“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段時間,由西安演藝集團傾力打造的舞劇《門》拉開了2022寶雞大劇院演出季的帷幕,極具東方美學韵味和中國傳統文化意境的演出,讓現場觀眾徜徉於氣度恢宏、開放自信的盛唐氣象中。這是繼2020年10月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在寶雞大劇院隆重舉行後,高水平常態化演出的“藝術之門”又一次開啟,話劇《平凡的世界》、雜技劇《第三戰隊》、中央民族樂團國樂專場音樂會、趙季平作品專場演唱會、元傑鋼琴音樂會等演出相繼上演。

  為了能讓群眾多看戲、看好戲,寶雞借鑒東部城市劇院運營經驗,招標引進西安演藝集團運營寶雞大劇院、寶雞音樂廳,每年演出130餘場精品劇目和多場文化藝術普及活動,實現了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有效運營和繁榮演藝市場的雙重目標。

  “原先只能在一線城市欣賞到的高雅藝術,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一位觀眾看完演出後有感而發。逢年過節的文藝大餐如今成了市民群眾的家常便飯,看演出、聽藝術講座成為寶雞人的“潮”生活。劇院運營單位積極申請陝西文旅惠民補貼,一些大劇、熱劇推出一定比例的惠民票,票價最低優惠至10元,不僅讓利於民,也大大刺激演藝市場復甦發展。

  據悉,自2017年起,寶雞市政府將文化惠民演出作為全市民生工程“十件實事”之一,市縣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採購文化惠民演出1200多場次,“送戲下鄉”覆蓋全市每個鎮、村、社區。2020年,寶雞市文化和旅遊局建立文化惠民演出多方評價機制,變過去政府“送菜”為群眾“點單”,演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群眾想看什麼,文藝工作者演什麼。

  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與其他地方相比,寶雞農村的文化傳習所多、村史館多、才藝培訓班多,棋牌室少。”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復核專家組的一位專家深有感觸地說。寶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邊雅妮表示:“我們始終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堅持文化培根鑄魂、引領發展、潤澤民生,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寶雞民間社火,曾先後出訪德國、泰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是寶雞農村參與群眾最多、傳承最為久遠的一項民俗活動。位於寶雞市區北部13公里的陳倉區翟家坡村依托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了社火廣場、社火文化長廊和社火傳習所,發展鄉村旅遊。2020年以來,組織社火展演活動100餘場次,每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年增收120多萬元。社火這個古老的藝術,讓翟家坡村舊貌換新顔,村上老支書動情地說:“自從建起了社火傳習所,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賭博、喝酒的也明顯少了,年輕人都爭著要耍社火,不僅鼓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走進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隨處可見造型誇張、色彩艶麗的刺綉文化“景觀”,村上成立了大小8家刺綉合作社,招收周邊“綉娘”240多人,年產值近千萬元,小小綉花針變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金箍棒”。2019年,千陽縣“西秦刺綉助力精準脫貧行動”入選全國非遺扶貧品牌行動和優秀帶頭人項目。

  目前,寶雞市已建成12個國家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單位)、19個非遺就業工坊,成功打造鳳翔區六營泥塑村、金台區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岐山縣北郭民俗村、小營掛面村等一批特色“非遺村”,非遺產業做“火”了鄉村振興大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