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綻放華彩
http://www.CRNTT.com   2022-12-30 09:37:37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寶貴精神財富。

  農耕文明孕育形成並傳承至今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眾多、形態多樣、內涵豐富,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智慧,在保障供給、保護生態、傳承文化、就業增收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時至今日,這些豐厚歷史遺存、寶貴價值理念、特色節慶活動等仍具有重要意義。新征程上,要擦亮悠久綿長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色,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智慧滋養和力量支撐。

  縱覽世界農業強國,或是自身農業資源豐裕、物產富饒,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迭代形成了成熟的農業科技,比如美國、澳大利亞等;或是農業資源並不豐富,但通過精耕細作,在農業產品某一種類或某一生產環節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比如以色列、日本、荷蘭等。與這些農業強國相比,“人多地少”是我國發展農業的現實基礎。經過長期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古老先民的耕作智慧充分發揮,並世代得以傳承。比如,河北涉縣梯田歷經數百年勞作實踐,依然在黃土地上發揮作用,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生計,也打造了中國北方生態循環可持續農業的樣板,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了不起的人間奇跡”。每一個農業文化遺產地,都是一座珍貴的農業種質資源庫,對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維護具有重要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蘊含著“天人合一”“節用物力”等理念,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共存,景致獨特、民風淳朴、底蘊深厚,共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畫卷。比如全球農業文化遺產——“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水稻、雜草、魚類、昆蟲等和諧共處,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千百年來福澤當地農人。如今,古老系統煥發新生機,創造出“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新征程上,要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魅力和風采,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力量。一方面,讓農耕文化“活”起來。強化保護,注重開發,把農耕文化與鄉村旅遊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結合起來,注重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上下功夫,同時,讓年輕人感受到先人的智慧,激發投身農業的興趣。比如,在農業大省四川,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蒼溪雪梨栽培系統、名山蒙頂山茶文化系統等,都是將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與當地農特產品生產銷售、生態旅遊業緊密結合的典範。另一方面,把農耕文化“融”進去。在讓廣大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同時,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推動其融入現代生活,助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作者:焦德武,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