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壁畫藝術勃興 為公共空間增添韵味
http://www.CRNTT.com   2022-10-27 08:58:45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藝術的發展順應時代之變,呼應人民之需。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與期待的日益增長,許多藝術形式突破場館限制,進入公共空間,增添人文色彩,成為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壁畫就是其中一種典型代表。從地鐵站到機場,從博物館到音樂廳,從社區墻飾到鄉村美繪……壁畫主動融入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進程,將審美意趣帶到人民群眾身邊,以美為媒,浸潤人心。

  因地制宜彰顯特色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在中國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1979年北京首都機場壁畫群的創作完成,被視作我國壁畫進入公共空間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此後,機場、地鐵、廣場等公共空間成為壁畫藝術新的發展領域。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大量落成的公共建築風格多元、形式多樣,豐富的空間更加需要壁畫這樣的公共藝術作品來裝飾和彰顯特色。壁畫藝術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興盛發展時期。

  “我們說壁畫,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墻面裝飾。近年來,壁畫藝術的發展空間極大拓寬,與公眾生活越發密切。”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主任唐輝說。

  壁畫藝術與環境關係密切,其“在地性”特點尤其突出。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域風貌與文化底蘊。壁畫創作,一方面要在內容上結合當地文化歷史,從中汲取積極有益的養分,轉化為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地區文化風貌;另一方面要在製作材料上深入考量,選用符合主題及建築特點的材料。

  例如2019年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圖書館落成的大型馬賽克壁畫《香山星座》,以弘揚“博愛包容、敢為天下先”精神為宗旨,以中山市為起點,描繪了20世紀初風雲變幻、英雄輩出、跌宕起伏的時代。整幅壁畫貫穿圖書館負一層至七層,總高42.6米,寬4.4米,與館內空間相呼應,傳遞出城市歷史溫度,讓讀者在閱讀中勾連起歷史與當下。

  又如2019年獲得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銅獎的《錢江潮湧》,是藝術家為杭州地鐵站創作的一幅抽象形態的壁畫。該壁畫整體畫面借鑒中國傳統青綠山水,以潑彩的形式組織畫面。金屬材料和色彩的配置新穎大膽,既有彩墨山水的韵味,又有現代活力,與杭州古老歷史和青春交織的文化氛圍相貼合,材料的選擇也符合地鐵空間的要求。

  不只是城市,近年來火熱開展的鄉村美繪行動,可以說是壁畫的另一種拓展和實踐。從北京市懷柔區大水峪村、湖南省新化縣龍灣村,到江蘇省溧陽市慶豐村、河北省順平縣東荊尖村……村民們自家墻壁上繪制的一幅幅生動畫卷,既美觀大方,又充滿煙火氣,不僅改善了鄉村的整體面貌,增進人文與自然環境的交融,還以此帶來了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新增長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