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馬勒:為唐詩譜曲的交響樂大師
http://www.CRNTT.com   2021-12-02 09:06:29


(马克斯·奥本海默的画作《乐团》,图中马勒在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资料图片)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大地之歌》與唐詩

  馬勒於1908年夏開始創作《大地之歌》,同年9月1日前全部完成。馬勒為這部作品確定的副標題是“為男高音、女中音(或男中音)與樂隊而作的交響曲”。雖然從構成與形式上看,這部由六個樂章組成的作品實際上是一部歌曲套曲,馬勒將自己從創作生涯之初就開始運用的兩種音樂體裁——交響曲和藝術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在馬勒心目中,它仍是交響曲,只是出於一種“作曲家迷信”,馬勒才未將它按照創作順序在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之後編號為第九交響曲。貝多芬、舒伯特以及與馬勒有師生之誼的布魯克納都是在完成第九交響曲後辭世的,這不免給“第九”蒙上一層不祥的色彩。在完成《大地之歌》後,馬勒以為超越和擺脫了“第九”的魔咒,於是在1909—1910年創作了第九交響曲,之後又開始動筆創作第十交響曲,但只留下第一樂章以及其他樂章的草稿即離開人世。同第九交響曲一樣,《大地之歌》在馬勒生前並未有機會演出,直到馬勒去世六個月後的1911年11月20日,瓦爾特才在慕尼黑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演。

  這位出生於當時奧匈帝國廣大疆域內波希米亞小鎮伊格勞、在維也納接受音樂教育和度過一生主要歲月的音樂家,因何被遙遠國度的詩篇吸引?馬勒並不通曉漢語,他在1907年夏天讀到了當時剛出版不久的一本翻譯為德語的中國古代詩歌集《中國之笛》。而這本《中國之笛》的“譯者”漢斯·貝特格也不掌握漢語,他的《中國之笛》是參照法語、英語和德語譯本加工編纂而成,其中約80首中國古詩以唐詩為主。僅從《大地之歌》中的七首詩來看,貝特格對中國古詩進行了浪漫化的重寫,雖然不少篇章基本保留了原詩的內涵,但也有很多在轉譯過程中變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乾脆就是貝特格的創作。因而,《大地之歌》中的李白、錢起、孟浩然和王維的詩與原作相比經常大相徑庭,尤其是第二和第三樂章唱詞究竟翻譯自哪兩首詩,成為引起國內詩詞專家與文化界人士關注的“破解《大地之歌》工程”,詩詞研究學者周篤文甚至稱之為“詩詞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正如羅曼·羅蘭所認為的,當我們繼承過去的傑作時,“從來不是過去在我們內心再生,而是我們把自己的影子投在過去的傑作上”。馬勒在《大地之歌》中從中國古詩而不是他更熟悉的歐洲文學中找到了與自己心境契合的因素——對自然的體悟和熱愛、人生的苦難以及塵世生命的短暫——並產生了精神共鳴。中國古代詩人在情感抒發上那種既熱情充沛又細致入微的風格,藝術上的高度完美,詩歌所表現的精神世界的寬廣與深厚,作品中縱情歌頌的交友、宴飲之樂,這一切都吸引著馬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