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就地過年不等於“就地加班”
http://www.CRNTT.com   2021-01-24 10:22:00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疫情呈多點散發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織叠加態勢。2020年12月3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通知,鼓勵企事業單位靈活安排休假,引導職工群眾在春節期間盡量在工作地休假。這一倡議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各省市也積極倡議“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倡議立足長遠和大局,是在特殊時期、特定環境下採取的特別方式。要讓“非必要不返鄉”成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動選擇,就有必要完善好、細致做好配套措施和服務。

  首先,合法權益應有保障。外來人員選擇就地過年,客觀上是為防疫作出了貢獻,對他們的選擇要重視和善待。政府和用人單位要做好外來務工人員春節安排的摸底工作,結合各自特點做好預案,協商制定錯峰生產、彈性休假、薪酬標準等計劃,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多樣性的保障措施。一方面,對願意參加春節生產的員工,要不折不扣落實福利待遇,通過留崗紅包、多倍工資、全勤獎等靈活多樣的福利激勵員工就地過年,突出用“薪”留人,讓員工勞有所獲;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休息休假。就地過年的屬性仍然是“過年”,不能簡單把就地過年異化為“就地加班”,地方要拿出相關政策給予適當支持,用人單位要突出用“心”留人,保障員工休息休假權。通過保障就地過年人員的合法權益,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對流入地和用人單位的歸屬感,有助於解決節後的“用工荒”問題。

  其次,生活訴求應有保障。春節保障壓力大,能否就地過上“舒心年”不是小事,需要社會各界的合力,滿足外來人員的生活訴求。一方面,要細致調查、科學謀劃,保障節日裡的物流運輸、物資供給等,減少就地過年人員不必要的流動,為他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讓就地過年人員在外也能過一個舒心年。節日的安全保障工作也要跟上,包括防火、防盜、交通、飲食等傳統安全,更包括疫情防控的特殊安全。做好安全防護,讓這個特殊春節過得溫馨而有序;另一方面,要發揮好工會、行業組織等優勢,依托外出務工人員戶籍所在地的黨委政府,以“聯動”形式做好慰問幫扶工作,力所能及解決留守親人的生活難題,尤其要保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和安全,讓在外人員留得安心、過得舒心。

  與此同時,人文關懷應有保障。中國人有春節文化和情感根脈,回家過年是每個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結,選擇留在工作地過年無疑是一個較為艱難的決定。“鄉愁”如何安放,是就地過年必須考慮的問題,需要在“過年”上多下下功夫,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相關職能部門及用人單位既要講道理、給獎勵讓人“留下來”,更要加強協調、營造條件,讓就地過年有年味兒。一方面,要通過節日慰問、人文關懷、社區走訪等方式,推出發紅包、補貼、消費券、旅遊景區免費等優惠舉措,開展送年夜飯、才藝比拼等形式,提供適合的、富有家鄉特色的文體活動,準備好節日的“精神食糧”,讓外來人員體驗到“家在遠方,情在身旁”;另一方面,遠離家鄉、親人的外來人員在心理上或多或少會有波動,要通過設立心理熱線、組織心理咨詢志願者等方式,加強對有需要的外來人員心理干預。此外,就地過年並非排斥親情與團圓,在數字化時代要積極提供“網絡拜年”支持,讓外來人員與家鄉親人“線上團圓”,紓解外來人員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

  此外,“必要”回家方法應有保障。倡議就地過年並非強制性要求,相關地方也須考慮部分外出人員想回家的訴求,不搞“一刀切”或曲解政策而加以阻攔,通過更加人性化的方法完善返鄉方式和防疫措施。一方面,要對“必要”回家的外出人員,通過配給口罩、消毒用品,強化核酸檢測查驗環節,嚴格遵守家鄉備案、隔離等舉措,為他們回家的路提供方便和指導建議。另一方面,要對不得不回家的外出人員做好相關服務,工會及相關部門要積極聯動,通過包車、包專列等多種形式,實現外來人員“點對點”流動,減少疫情的傳播風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