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古代廣州城極發達:宋代就有八大“衛星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0 09:53:49  


 
  六脈渠排水至今仍在用

  蘇軾“萬竿大竹”建白雲山水道

  在古代廣州城的市政中,最經典的設計之一便是以“六脈渠”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和“白雲山水道”為代表的城市供水系統。

  六脈渠是用磚石砌築上蓋石板的大方渠,始建於何時已經難以查考。但至遲在五代南漢時已經有其前身形成。這組比照人體經絡而命名為“六脈”的渠道,不僅經由人工築造,更是巧妙利用自然地勢的起伏蜿蜒而成。這些渠道與城市中及周邊自有的河湧以及護城濠等一道,構成了廣州城市嚴密的排水網絡。水經由六脈渠流到東、西濠湧,再進入玉帶河,最後歸入大海,起到排水、蓄洪、蓄潮、防旱澇的作用。至今這些改成暗渠的渠道仍舊是廣州重要的排水渠道。

  至於“白雲山水道”則是廣州城建史上城市供水的一大創舉。古代廣州秋冬季節雨水較少,珠江又受海潮倒灌影響鹹苦,因此雖然臨江,城中居民淡水卻嫌不足。三國東吳時,廣州刺史陸胤便修建了引水工程,引白雲山泉水入城,以解決城裡居民的吃水問題。白雲山泉水清涼甘甜,故名“甘溪”。這條泉水經上塘、下塘,在小北花圈附近分流兩支,一支經今倉邊路入清水濠,一支經今大石街華寧裡入今西湖路的古西湖。宋代甘溪因水源不足而漸漸幹涸。北宋時官府引流和疏導甘溪,使其除飲用外,還能夠載船運貨,排水洩水、灌溉農田。

  北宋時,曾在廣東任職的蘇東坡接到好友廣州太守王敏仲來信,謂廣州發生瘟疫,屍骸枕藉。蘇東坡認為這與飲水不潔有直接關聯。因此他建議使用“萬竿大竹”作為水管,從白雲山引水入城。同時他建議設立專門的“匠人”,每日巡視管道,及時查漏補缺,並且要在每一根竹管上鑽個小孔,用竹釘封上。竹管倘發生堵塞,就容易查出,便於日常維護。(來源:廣州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