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光明文化周末:古琴與傳統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4-01-19 10:59:15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作者:董彥成(西北師範大學中外寫作中心特邀評論員)

  古代文人四友“琴棋書畫”中,“琴”居首位,特指古琴。古琴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有諸多著名的樂曲流傳於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古琴還呈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古琴由誰而做,古籍資料中有不同的解釋。東漢蔡邕的《琴操》記載:“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新論·琴道》中則說:“昔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此外,還有“黃帝造琴”“唐堯造琴”“舜造琴”等傳說。各種傳說中,相對統一的是原本的古琴僅有五弦,“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著“土、金、木、火、水”和“君、臣、民、事、物”。文王因念其子伯邑考增加一弦,武王因伐紂武功再增一弦,象徵君臣和恩,從此,古琴變為七弦。

  在儒家思想中,禮樂教化十分重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記·樂施》有言:“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周公制禮作樂,維繫了周王朝幾百年的安定,但到春秋末期,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已逐漸崩壞。《漢書·藝文志》言:“周衰,禮樂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禮樂崩壞後,鄭衛之聲日漸興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