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雲岡石窟:從歷史深處走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20-05-14 10:01:42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雲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的一席話,引出了一段長達1500多年的中外交流史。鑒往知來,汲取中西方文化之精華的雲岡石窟,正從歷史深處走向世界。

  中西方佛教藝術的里程碑

  雲岡石窟與世界的淵源,還得從公元453年說起。

  那一年,是北魏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來自西域的高僧曇曜一句“皇帝即當今如來”,博得了文成帝允諾,砸開了雲岡雕鑿石窟的序幕。這座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皇家石窟,開始了長達64年的修建。

  擔任總設計師的曇曜曾輾轉於印度南北、西域、長江、黃河流域,而著名的曇曜五窟,如今看來更像是歐亞文明在平城(北魏都城)的第一次“國際峰會”。無論是印度聖賢、希臘國王、羅馬英雄、波斯帝王,還是漢朝帝王將相,都以佛教的名義共聚武周山下,這次“峰會”的東道主正是北魏王朝。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認為,雲岡石窟佛陀造像是印度佛教造像中國化的里程碑。“第8窟有來自古印度神話的五頭六臂的鳩摩羅天駕金翅鳥;第9窟窟外前庭由雄獅、大象馱起的廊柱和建築造型,則是古印度與希臘、羅馬建築藝術風格的融合。”

  張焯說,從早期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到中期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再到晚期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64年的開鑿,是雲岡石窟西來像法逐步中國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