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桑島上溫暖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20-01-05 10:03:44


  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穿上藍色消毒服、戴上藍色的手術帽和口罩,我走進了桑給巴爾島納茲莫加醫院的眼科手術室。手術室里,秦勤大夫也穿著同樣的一身藍色,正專注地給病人做白內障手術。她是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唯一的眼科醫生,一年做了1000多台這樣的手術,刷新了該眼科中心2009年成立以來的年手術量紀錄。忙碌的手術結束後,她接受了我們的採訪,換上同為藍色的“中國(江蘇)援外醫療隊”的隊服,胸前那枚五星紅旗鮮艶奪目。

  藍色,是這個印度洋小島上最迷人的色彩。海,藍得透徹,浪花慵懶地拍打在天然細軟的白沙灘上;天,藍得明亮,南緯6度的陽光穿過連綿的雲朵,柔和而妖嬈。還有一種坦桑尼亞特有的、被稱為“坦桑藍”的寶石,那半透明的藍色晶體里仿佛雜糅了天與海的深情。

  秦勤是中國第二十七期援坦桑尼亞桑給巴爾醫療隊的一員,她和隊友們即將完成1年的援助工作回國。駐地的牆上貼滿了照片,記錄生活點滴、工作場景,還有當地人與他們合影的笑臉,一張紅色的紙上寫著“不畏艱苦,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這些中國醫生在這個非洲島嶼上書寫了太多溫暖的故事。

  手術室里,秦勤大夫一邊手上不斷接過當地助手遞來的手術工具,一邊雙眼看著顯微鏡熟練地操作。這雙認真注視顯微鏡的眼睛,現在也在接受治療。秦勤在駐外前13天發現自己右眼下半部分視野缺損,但簡單治療後依然堅持要來這裡援助。一年來,她一直自己打針吃藥。而那雙一天做十幾台手術的手,有傷口時也沒有停歇,而是戴上兩層手套繼續手術。

  “我一直在奔跑”,婦產科翁僑大夫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手機不離身,隨時可能接診,婦產科10名大夫一年要完成1.3萬多台分娩手術。除了接診治病,她還肩負培養當地醫生的教學任務。至今,她已經教出了4名當地學生。他們已能擔當大手術,休息時間也會主動幫忙,說是學會了“能者多勞”。這讓很多當地醫生羨慕不已,紛紛詢問之後還有沒有這樣的培養計劃。翁大夫說,他們要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這裡還有一種“被忽略的熱帶病”——血吸蟲病。這種病在當地的發病率在10%以上,因為發病的地方大多經濟落後、衛生條件惡劣而常“被忽略”,導致民眾因貧致病,因病致貧,往複循環。想要控制血吸蟲病的發展蔓延,需要多方合力改善環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桑給巴爾三方開始在奔巴島合作開展血吸蟲病防治試點項目。此前,當地政府根本不了解什麼是綜合防治。項目組來了之後,把奔巴島農業、衛生等16個部門的領導都請了過來。政府層面第一次知道了防治血吸蟲病不僅能夠提升老百姓生活質量,還可以優化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有助於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大家第一次對“治病可以帶來改變”達成了共識。合作項目帶來了很好的效果,也因此讓坦桑尼亞血吸蟲病防治項目成了中非衛生合作的新亮點。

  這些故事里,不僅有無私的付出,更有善意的傳遞和觀念的進步。

  桑給巴爾前衛生部長哈桑是中國醫療隊的老朋友。40多年前,她的大兒子蘇萊曼就由中國醫療隊接生,現在她是中國醫療隊駐地的常客,常常給醫療隊送來水果和親手製作的食物。她常說:“中國醫生救過我和孩子的命,我怎麼能忘了恩人呢?”蘇萊曼每次回桑島都會來中國醫療隊,他說:“這裡就像是我的家。”

  當我問醫療隊員們,離開的時候最舍不得什麼?有人說,舍不得這裡的藍天白雲;有人說,舍不得這裡純樸的百姓和工作人員;有人會哭著說,多待些時間就好了,能多帶出幾個當地的助手;還有人說,最舍不得可以一心為病人看病的“純粹”。

  桑給巴爾有“石頭城”之美譽,古城中各式各樣的雕花門因其精美與歷史感被認為是桑給巴爾的特色名片,當地人將這種門做成模型送給最尊貴的客人。中國醫療隊在島上的援助已經持續了54年,每批醫療隊員都會收到當地人贈送的“桑給巴爾之門”模型,寓意“這裡的門永遠為中國醫生打開”。是啊,桑給巴爾最醒目的兩個符號:“藍色”與“大門”,不正是對這些踐行“真、實、親、誠”的中國天使們最好的注腳嗎?如藍色般清澈,如敞開之門般開闊。

  (來源:人民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