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葛劍雄:孫中山,兩岸走向統一的共同旗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2 09:08:28  


 
  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他逝世後被尊為國父。前些年,台灣曾有人對此提出疑問,但隨著國民黨重新執政,“國父”的地位難以撼動。在大陸,毛澤東稱孫中山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始終受到尊崇。除了毛澤東,唯一能在天安門廣場掛畫像的中國人就是他。以“中山”命名的地名、公園、街道、學校、醫院、團體、紀念建築遍布全國,他的生日、忌日每年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等地得到隆重紀念。在當代中國能享受如此殊榮的,孫中山一人而已!

  其實,孫中山生前從來沒有成為全中國的實際領導人,沒有一天能夠治理整個中國。雖然他是中華民國、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總統,但在他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北方還在清朝統治之下。而當他在北京逝世時,他終身為之奮鬥的統一還沒有實現。

  當十八省代表雲集南京,籌建中華民國時,儘管匆匆回國的孫中山沒有一兵一卒,甚至一文不名,此前他也沒有直接發動武昌起義,指揮各地民軍,但大總統一職卻非他莫屬,因為他是共和的象徵,中華民國需要這面旗幟。

  國共兩黨代表不同的利益,信仰不同,政見各異,能夠合作並取得北伐的勝利,關鍵在於作為國民黨領袖的孫中山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儘管國民黨內部對此有不同解釋)。而北京當局之所以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自然不是顧忌南方的軍事實力,而是借重孫中山的威望,以收拾四分五裂的殘局,中華民國離不開這面旗幟。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左、中、右分裂。蔣介石雖能以武力和權術平息軍閥混戰,實現東北易幟,卻難使本黨真正統一。但“奉安大典”的舉辦卻能做到舉黨一致,連自動流亡在外的宋慶齡也回國參加,因為蔣介石明白國民黨必須舉孫中山這面旗幟。

  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並且艱難地維持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除了大敵當前不得不如此的原因外,孫中山這面旗幟是國共兩黨間最大的公約數,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中共能接受的底線。直到1949年中共召開新政協,籌建新政權,掛的是孫中山像,舉的依然是孫中山這面旗。

  此後,大陸年年要“解放台灣”,鎮反肅反;台灣歲歲叫“反攻大陸”,“肅清匪諜”;天天“心戰”,隔天炮擊;這邊表彰“架機起義”,那邊歡迎“反共義士”。但即使在兵戎相見的歲月,兩岸都聲稱自己是孫中山的真正繼承人,都是中國的唯一代表。顯然,最能代表中國的還是孫中山這面旗幟。

  今天,國共兩黨再次為兩岸人民的利益攜起手來,還是應該共同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孫中山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和平,民主,救中國”,完全可以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追求。大陸實行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提倡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與孫中山的政治主張並無二致。在孫中山的旗幟下,兩岸應該可以結束戰爭狀態,締結永久的和平,專心致志於民主建設,完成振興中華的偉業。(摘自:葛劍雄博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