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以寬廣的胸懷、敏銳的政治眼光、過人的膽識,兩次支持赫魯曉夫。 |
1957年,發生在東歐的波匈事件剛剛落下帷幕,蘇共內部又爆發了更大的政治危機。在緊要關頭,毛澤東從國際國內形勢的大局出發,兩次支持赫魯曉夫渡過難關。這兩次支持既密切了中蘇關係,也為中國帶來了更多的國家利益。
空運中央委員
蘇共二十大以後,蘇聯領導層內部逐步形成了兩大派別集團。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馬林科夫等人構成了赫魯曉夫的反對派,並在主席團內形成多數。赫魯曉夫周圍則聚集了一批年輕的主席團候補委員,這些人構成了中央委員會的大多數。到1957年夏天,雙方的矛盾因主席團改選日期臨近而開始激化,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繼續貫徹蘇共二十大路線。
1957年6月18日,在違背赫魯曉夫意願舉行的主席團會議上,多數與會人員對赫魯曉夫大加指責,並以7:4的票數通過決議,要求免去赫魯曉夫第一書記的職務。面對這一預先策劃的突發事件,赫魯曉夫及其支持者蘇斯洛夫、米高揚等人採取了拖延戰術。赫魯曉夫一方面在第二天繼續舉行的主席團會議上發言檢討自己,另一方面要求國防部長朱可夫、克格勃主席謝羅夫緊急調用軍用運輸機,將一批中央委員運到莫斯科。
接到命令後,朱可夫憑借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很快就完成了空運中央委員的任務。這些經過專門挑選的約200名中央委員,一到莫斯科就要求參加主席團會議,要求召開中央委員會,討論第一書記和書記處的改選問題。朱可夫甚至揚言,可能會動用武力來迫使主席團就範。面對突變的形勢,莫洛托夫等人被迫讓步。在這次行動中,朱可夫對赫魯曉夫的支持至關重要,但也正是他“沒有我的命令一輛坦克都不能從原地移動”的話,令赫魯曉夫毛骨悚然,並對日後朱可夫可能造成的威脅十分擔憂。
6月22日,蘇共召開了中央委員會非常全會,在持續8天的會議上,赫魯曉夫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在這次會議上,有60人發言,一致譴責莫洛托夫等人的“反黨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