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習近平在延安的日子:曾是建沼氣“專業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09 10:07:34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住過的窑洞
 
  “吃苦耐勞好後生”

  這裡叫梁家河,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的時候溝渠裡才流淌一些泥水。

  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先人們利用這種山坡地形順勢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隊二百多名社員就住在這些土窑洞裡。

  習近平被安排到二隊一戶社員閑置的土窑洞裡。土炕、灶台、團子,眼前的這一切,知青們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麼?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煙道,做飯時燒火的餘熱可以用來取暖。團子是什麼?團子就是窩頭……

  當時,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七歲,習近平更小,還不到16歲,在父母眼裡還是孩子。這15個孩子中間,有10個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鬥。

  按照石玉興的回憶,知青來到梁家河的第一頓飯,吃的是當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為主,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面團和好後,放在一種類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 ”),下面是沸騰的鍋。用一個“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團,抿尖就會落入鍋內——有點像面條,但不到一寸長,兩頭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營養高。不過,在那個年頭,這東西逢年過節才能吃得上。平時鄉親們吃得最多的是團子,也就是玉米面窩頭。

  23年後的1992年秋天,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時,鄉親們依然你一斤我兩斤地給習近平送來禮物——“雜面”、豇豆、芝麻、小米,讓習近平回福建後吃家鄉的“抿尖”和小米湯。習近平也惦記著鄉親們,他挨家挨戶看望了大家,還給每戶人家帶了一只鬧鐘,讓它提醒上學的孩子們按時到校。“陝北人一貫厚道、熱情,知道娃娃們從北京來了不容易。隊裡雖然窮,還是盡量照顧他們。當時社員吃的團子裡要攪一些糠和麩皮,給知青供應的是純玉米面,讓他們吃玉米團子,在那個年代就很不容易了。”石玉興說。

  在梁家河,知青們吃得最多的除了“玉米團子”外,就是小米、雜面,蔬菜是蒸土豆或水煮白菜,夏季可以調配一些小蒜之類的野菜。油是生產隊自己榨的麻油,裝在空白酒瓶子裡,每頓飯能滴一滴就不錯了。肉是不敢奢望的,只有過年的時候,生產隊殺一兩頭豬,每人能分幾斤豬肉。“娃娃們剛來隊裡的時候,也調皮,喜歡抱狗娃子,愛爬山。他們不知道後來爬山的日子長著呢。”石玉興笑著說,“春節一過,社員們就要往山裡挑糞了。”

  一擔豬糞、牛糞有七八十斤重,要從家門口挑到幾裡外的山上。山很陡,路是“之”字形的,從沒有幹過重體力活的知青們一個個喘著氣,但他們不服輸,不願落在後頭。鄉親們看著孩子們紅腫的肩膀,就主動勸他們少挑一些。“知青鬧笑話的事也有,套驢子拉磨時有人倒轉了,不過一教就會了。”石玉興說。

  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十多歲,今天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幹活的情景時,還是歷歷在目:“他是真幹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裡繫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

  今年79歲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農歷二三月的時候,陝北冰雪剛剛融化,寨子渠打壩,習近平經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冰水裡幹活,當時社員都評價他是“好後生”。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學習。在梁家河村人看來,習近平以後取得的這些學業成績是順理成章的——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記得習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時,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他。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他看書有個特點,喜歡把幾本書攤在桌子上看,不讓人動。有一次,我翻起來看了看他的書,他不讓我動,說要是其他人動,他就生氣了。他不僅比我們愛看書,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樣。”石春陽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