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毛澤東鮮為人知評論:蔣介石、李宗仁優劣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31 14:54:05  



  蔣介石撒起謊來,大都是空空洞洞的,例如“還政於民”“我歷來要和平”之類,不讓人家在他的話裏捉住什麼具體的事物。李宗仁在這件事上顯得蹩腳,容易給人家抓住小辮子。例如,在他那個“致電毛澤東”裏面說:“現政府方面,已從言論與行動上表明和平之誠意。所有以往全國各方人民所要求者,如釋放政治犯,開放言論,保障人民自由等,在逐步實施。事實俱在,何得謂虛?”人們說:“事實毫無,何得謂實?”李宗仁說:“事實俱在,何得謂虛?”李宗仁就是具有這樣一種傻勁的人物。

  但是李宗仁也有勝過蔣介石的地方。在應否懲辦戰爭罪犯這個問題上,蔣介石及其死黨從來不說可以懲辦的話。他們或者不說話,例如在一月二十一日蔣介石的引退文告裏對於中共的八條一字不提,或者表示反對態度,例如雷震,朱家驊,潘公展等人所發表的言論,根本反對將戰犯當作問題來討論。孫科也近似這些人,他說和平條件必須“公平合理”,意思就是反對懲辦戰犯。李宗仁不是這樣,他是又贊成,又反對,這就是李宗仁別致的地方。

  李宗仁在其一月二十二日的聲明裏說:“中共方面所提八條件,政府即願開始商談。”這即是說,李宗仁的政府願意即刻開始商談中共方面所提的懲辦戰爭罪犯一項條件以及其他七項條件,他首先給你一點甜的東西吃。過了六天,李宗仁的腔調變了,而且變得很厲害。

  ……

  文章最後以“人們請看,李宗仁就是這樣反復無常的,又贊成商談懲辦戰犯,又不贊成實行懲辦戰犯,他的腳踏在兩條船上,這就是他和蔣介石不同的地方。”收尾,前後呼應。

  十六年後的故事及其啟示

  這篇評論實在精彩。

  這樣大的主題,在毛澤東筆下似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別具一格。題目擬得也耐人尋味。特別是後半部分,洋洋灑灑作文章,批駁得生動有趣,令人嘆服。應該說,毛澤東當時對李宗仁這個戰敗者,自不量力,還擺著代總統的架勢,對他說三道四,甚至以教訓人的口吻說話是有氣的。

  這篇評論著重批駁的是李宗仁第一份《致毛澤東》。一個半月後的4月8日,李宗仁第二次致電毛澤東,毛澤東在公開發表他的“官樣”復電和李宗仁來電時,特意加了一段話:“新華社按:李宗仁此電尚有許多阿Q語調,對自己吹擂,頗饒興趣。所謂‘國共合作’,毫無界限,尤使人們感到心頭有些作逆。但是在根本上說來,李宗仁在全國人民的督促之下,似乎已增長了某些希望和平的誠意。是否如此,且看將來”(新華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84頁)這段話用了“阿Q語調”“吹擂”“作逆”,比第一篇評論講得更尖銳,更直截了當。

  可歷史是在演變的。16年後,即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先生和夫人郭德潔在程思遠先生陪同下,排除險阻,遠渡重洋,從美國到瑞士,轉送秘密回國,受到我黨政領導人和各界人士的熱情歡迎。

  毛澤東于7月26日上午在中南海住所親切會見了李宗仁先生和他的夫人。據程思遠回憶,兩位當年幾度較量、幾度言和的老人,緊緊握手。毛澤東說:“你們回來了,很好,歡迎你們。”大家非常隨和地坐定以後,毛澤東以濃重的湖南鄉音幽默地笑著對李先生說:“哧!哧!清鄰先生,你這一次歸國,是誤上‘賊船’了。台灣當局口口聲聲叫我們做‘匪’,還叫大陸為‘匪區’,你不是誤上‘賊船’是什麼呢?!”李宗仁笑了,隨行的程思遠先生替他答道:“我們搭上的這一條船,已登彼岸。”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接著說:“是的,登了彼岸。”說著說著,大家哈哈大笑。

  在當年的評論中,最後一句話是“他的腳踏在兩條船上,這就是他和蔣介石不同的地方。”不知毛澤東還記得那篇評論,是有意的,還是與此無關,屬無意的巧合?反正兩者是吻合起來了,似乎毛澤東當年的判斷靈驗了。

  李宗仁先生於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以78歲高齡逝世,他的臨終遺言是兩條:一是祝願祖國繁榮昌盛,二是切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

  新聞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實錄。此事已過58年。毛澤東、李宗仁均已作古,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不斷變化。評介毛澤東這一幾乎被遺忘的名篇,不僅不會有“不敬”之感,也不會引起什麼“關係問題”和“適宜”和“不適宜”之說,留給讀者的倒是歷史知識、政治故事、戰爭年代的軼聞趣事。對新聞工作者或新聞愛好者來說,得到的將是新聞背後的新聞、宣傳藝術、範文範例,啟示是:歷史名篇魅力永存。(來源:中國記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