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控室一角。 |
視頻教學、數位課堂、網上批假、遠端技術支援、網上交接班——
螢屏調遣千軍萬馬
早上組織網路交接班,上班時通過網路查詢各營連工作進展情況,在網上簽發文件、部署任務,到了晚上臨睡前,再流覽一遍官兵的網上留言和建議……這是某邊防團政委王振興的一日網路生活。
一個集作戰值班、網路訓練與教學、娛樂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千兆綜合局域網,把部隊的工作和生活“數位化”了。坐在任何一台電腦前,王振興可以查看全團所有重要地段的動態影像,包括距離團部100多公里的一個哨所;通過人手一張的智慧卡,可以查看全團官兵的在位情況,甚至每一名戰士外出歸隊時間都有詳細的記錄;瞭解每一個部門和連隊的教育、訓練動態,甚至連隊當日的食譜……當然,有空隙時,他還會進入電子圖書館“翻翻”書,或者看看哪個戰士新作的FLASH動畫,輕鬆一下。
和王振興政委一樣,省軍區邊防線上的數萬名官兵,早已習慣了這種數位化生活。每名官兵都可以通過網路終端登錄部隊主頁,查閱軍地新聞,有空時還可以登錄軍網,在“QQ社區”、“網路影院”、“網路遊戲區”、“數位課堂”等場所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我們今天的‘資訊化生活’,完全是‘逼’出來的!”省軍區政委王金祥介紹說。在充分認識到資訊化建設與提升戰鬥力的“正比”關係之後,為增強官兵們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省軍區專門出臺了一系列硬性措施:年終考核,凡是資訊化建設落後的,一律不能評為先進;凡是不使用自動化系統開展教育訓練的,取消四會教練員和四會政治教員資格;資訊化知識和技術考核不過關的,考學、入黨、立功暫緩……
這一“逼”,逼出了資訊化建設的新飛躍。各級按照整體謀劃、穩步推進、協調發展的思路,統籌思考,系統集成,使省軍區上下各級的資訊化系統和設備之間實現了功能融合、互通共用;既用好上級配發的系統,又抓好技術改造和科學配置,探索出組合型、互動型、區域型勤務方式,邊防執勤作戰能力實現了質的跨越。
兵撒邊關一大片,組織訓練難聚堆。為破解這一難題,某邊防團7名大學生幹部主動請纓,克服重重困難,研發出“軍事訓練系統”,使省軍區九成以上訓練內容能夠在網上教、網上練、網上考、網上比、網上管、網上演,過去以連為單位組訓變成了現在的全團統一組訓,有效解決了過去考核逐連跑、分點考、時間長、消耗大等問題。昔日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考核課目,如今一至兩天即可完成。
4000張等級證書,800餘篇學術論文,660多名網管行家——
人才方陣崛起北疆
5月25日上午,某邊防團團長賈倫走上講臺,利用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給全團官兵講了一堂電腦網路安全管理課,專業的語言和精彩的動漫製作,讓官兵們聽得聚精會神。
可是有誰知道,兩年前賈倫還是個“網盲”呢!上任伊始,賈倫對網上執勤、網上辦公、網上調查、網上授課等知識的瞭解還幾乎為零,不會用、教不了、管不好等難題接踵而至。沒過多久,問題便接二連三來了:參加上級資訊化知識和新裝備操作考核,多數官兵不“過關”;一套10多萬元的資訊化裝備,沒人會使用,被束之高閣……
賈倫開始坐不住了。他從家裏拿出2萬多元,購買了微機、圖書和網路設備,一有時間就加班加點學習。他還主動拜大學生官兵為師,遇到問題就打電話或上門求教。如今,他儼然已是團隊資訊化建設的“領軍人物”。
與賈倫“不恥下問”的風格不同,資訊化知識基礎較為扎實的鶴崗軍分區副司令員孫會兵,走出了另一條學習成才之路。2005年初,省軍區把資訊化建設的試點任務賦予了某邊防團。接到任務後,時任團長的孫會兵大膽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先後10多次到友鄰部隊學習資訊化建設經驗,赴哈爾濱科技園、北京中關村等地考察諮詢,並請來多名專家學者來部隊面對面“傳經”、手把手指導,大批資訊化建設中的關鍵問題隨之迎刃而解,並成功研發了邊情報知與處理系統、作戰指揮與軍事訓練系統等“八大系統”和27個子系統。去年3月初,他被瀋陽軍區樹為“領導幹部學習成才標兵”,並榮立二等功。
像賈倫、孫會兵這樣在資訊化建設中成長的人才,在省軍區比比皆是。記者所到的10多個偏遠哨所,都安裝了遠端監控視頻鏡頭,省軍區領導介紹說,以前監控鏡頭需要手工調控,費時費勁,通信參謀劉光義帶領攻關小組苦心鑽研,成功研發了“遠端全方位監控視頻鏡頭控制軟體”,使監控設施由手動變為自動,邊防“電子眼”真正變得名副其實。“黑河好八連”二級士官滕來山癡心鼓搗連隊的幾台電腦,後被機關選中參與網站建設,在技術人員的幫帶下,他不僅為團隊開發了“邊防勤務管理網”、“心理諮詢網”,還考取了網路工程師證書。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小滕深有體會地說:“我是幸運的,部隊資訊化建設這個平臺,讓我學到了一身的本領。”
近3年來,省軍區湧現出660多名網管行家,有4000人考取了電腦等級證書,先後撰寫了800餘篇學術論文;數百名官兵進入省軍區、軍區的“人才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路高手和資訊建設帶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