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大暨大研晶片育仿真肝 免患者久候器捐
http://www.CRNTT.com   2021-04-22 14:24:00


萬超手持利用實驗室3D打印機打印的大鼠大腿骨與自然界大鼠的大腿骨對比。香港文匯報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香港文匯報報道,人體猶如一組精密複雜的機器,每個“零件”環環相扣且獨一無二,當出現嚴重損耗或破壞時卻難以自行修復。不過,隨著科技進步推動再生醫學領域發展,為內臟與器官病變的患者帶來曙光。在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強強聯手”優勢下,中文大學與暨南大學聯手成立了“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推進幹細胞自我更新、組織發育與修復機理等不同範疇的研究。其中在主要器官層面,中大學者透過蛙類心臟的合成蛋白,探索心肌再生的治療新方向;又結合微流控技術引導幹細胞分化,培養仿真3D組織有望用於修復或替代受損的肝臟,以科學力量為人類健康作貢獻。

  中大是推動再生醫學領域灣區科研協作的先驅之一,早在2007年已與暨大共建“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推動再生醫學的基礎、轉化和臨床研究合作;而在此基礎上,中大於2016年獲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大—暨大)”,成為深化雙方優勢互補新平台。

  此外,中大亦於2019年與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合作共建“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展示多線並行的灣區合作。

  核心研究設施總投資近億港元

  多名實驗室中大成員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分享相關發展。“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大—暨大)”聯席主任萬超介紹,實驗室主要以幹細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與重編程的分子機制及應用,組織器官發育、衰老及再生,病損組織器官的修復機理與應用為三大研究方向,現時共享的核心研究設施總投資額逾9,000萬港元,涵蓋項目逾120個。其中單是2020年,中大便承擔了24項進行中及新增的再生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涉及2,300多萬港元經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