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愛國統一力量在兩岸融合與民族復興中的角色與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24-02-23 14:59:09


應該積極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
  中評社╱題:台灣愛國統一力量在兩岸融合與民族復興中的角色與定位 作者:張立齊(台灣),兩岸同舟(公益/傳媒/智庫)執行長、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

  【摘要】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面對當前形勢,鞏固好支持好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更有益於加速實現解決台灣問題,使得台灣儘早進入中央人民政府有效治理之制度機制軌道之中;無論是“一國兩制”抑或是“一國一制”,在這一過程中都需要有充足全面的島內愛國力量作為穩定劑和粘合劑,使其順利進入軌道,并在入軌後能有序合理地加速,在這一軌道上和全國各地一同發展成長進步更深層次凝聚;同時島內愛國統一力量,也是確保台灣真正能够長治久安的壓艙石;我們需要真正腳踏實地地去支持島內愛國統一之力量,真心實意地鞏固這一基礎。

  一、台灣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需認知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的報告,全面闡述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情況,并在報告第十三點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論述中全面闡述了關於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

  報告指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推進同台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我們堅持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偉大祖國永遠是所有愛國統一力量的堅強後盾!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够實現!①

  本人在今年的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台胞社團論壇中作了關於祖國統一:台灣青年的時代使命與擔當的主旨發言:首先談到當年我在北大讀書時看到的北大台灣同學會先輩洪炎秋先生哀悼孫中山先生時寫下的敬挽“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擔!”,這道出了台灣同胞百年前救國圖強的赤子之心。今時今日我們台灣青年一代同樣在面對嚴峻的兩岸關係和複雜台灣問題考驗,我們除了要有清醒的歷史認知外,更要有足够的勇氣去擔當!從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將近130年的時間有我們無數先輩仁人志士在奮鬥、去犧牲、拋頭顱灑熱血捨小家為大家,都是在為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以及台灣同胞們最終的回家。我想這也是我輩們要牢記、更要傳承的初心和使命!在反分裂、促統一砥礪前行奔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道路上,我們台灣的同胞不會缺席,更會有著愛家、愛鄉、愛國之心奮勇前行。

  現在台灣仍然有許多愛國的同胞。儘管國民黨搞反共教育、民進黨搞去中國化教育,但并未消滅所有的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可和認同,那些勾結外國來敵對自己同胞的“分裂勢力”及“割據政權”的捍衛者,他們哪怕是長期壟斷台灣島掌握在台灣的政權,都消滅不了台灣同胞們根深蒂固的中國認同,政治壓迫衹會讓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更加堅定地起來不斷奮勇抵抗內部分裂和外國干涉勢力,兩岸同胞會共同捍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確保中國的台灣永遠不會再被分裂出去,不會再被外國殖民蹂躪,他們捍衛的不衹是自己腳下的家鄉故土,更是作為中國人的民族尊嚴!

  在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中,本人認為解決台灣問題是涉台問題的開宗明義和核心目標,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那自然就涉及到如何分類及判定“島內愛國統一力量”以及采取何種手段方法“堅定支持”在島內這樣的力量。即在某種程度上定義我群及他群,或者是更加明確敵人或朋友的劃分。因此對於在島內積極活動的各種力量、團體或個人而言也必然需要探索在各自光譜上的定位。這樣的政治定位也存在一種相對性,例如藍、綠、白、紅,親美VS親中,獨立VS統一,反共VS挺共,或者同時存在多種維度和政治光譜的認知和定位。

  這其中必然要牽涉到對“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這一群體的狹隘或廣義認知。這包括許多兩岸同胞難以分清的問題,例如台灣“統派”人士的邊界問題、什麼是“統派”和對“愛國”的具體定義,這包括兩岸同胞對“國”的不同理解,是包括全體中華民族所建構的“民族國家”,或者是當前兩岸同胞在各自身份證上表明的“國”?這些都需要在理解“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這句話的過程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定義和精確歸類,以免產生更多認同之錯亂,例如堅定的深藍的“中華民國”認同者,經常就被錯認為“島內愛國統一力量”,但事實上其根本的反共思想毒瘤經常傷害大陸同胞對“統派”的情感認知。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同時從逆向維度來思考台灣問題,站在和14億同胞對立面的少數“台獨分子”分裂除外,仍然有許多不一定和我們有共識的台灣同胞,這些台灣同胞自然也是和我們血濃於水的手足,即便在2400萬台灣同胞中有817萬人曾經支持過民進黨采取“台獨”政策路綫反對“九二共識”的候選人,但我們仍然要將其明確地與分裂國家的“台獨戰犯”區別開來,這些人或受到裹挾或蒙蔽以及島內整體的媒體生態環境下的洗腦而導致,更是需要我們努力爭取的島內群衆。

  二、個人成長經驗與對“島內愛國統一力量”的理解

  由此可見在台灣同胞之中也必然存在孫中山先生對革命認知的所謂“先知先覺者、後知後覺者、不知不覺者”,以先知先覺者帶動後知後覺者最後才能影響最廣大的不知不覺者。而“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即所謂撬動解決台灣問題中台灣同胞之中的“先知先覺者”。本論文從筆者個人有限的人生觀察而言正是希望梳理或者介紹個人認識的“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及其能對“解決台灣問題”產生的積極作用。

  從我個人的經驗而言,作為一名台灣青年我曾經到過祖國最邊遠的西部邊疆學習考察研究、赴內蒙古的草原學校支教兩年,參與扶貧攻堅的最後一里路;在我北大求學的過程中與王正等在京台灣博士共同發起了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擔任創會秘書長,還與李東憲嘗試開拓台辦事處,其後擔任青發聯副理事長至今。

  在京學習的同時也從事新聞傳播的教學工作,以此基礎創辦兩岸同舟(公益、傳媒、智庫)這一平台,支持兩岸融合發展,助力祖國完全統一,支持島內愛國力量的信息傳播工作;從青年至今我和我身邊的朋友與同志不忘初心,在台灣島內和兩岸各地不斷組織各種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為主題的讀書會、研討會來幫助台灣同胞重新塑造正確的國家和歷史的認知、認同,宣揚國旗、國歌、國徽等相關知識。并在2022年成立台灣中國統一同學會,本會秘書處設立於高雄。

  本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研究解決台灣問題和實踐“兩制”台灣方案更是我心心念念之事;我以自己微薄之力促進兩岸同胞的聯繫交流交往合作,這幾年我到福建華僑大學任職的之餘,也積極地參與雙創及鄉村振興的一些工作,連接兩岸的企業和農業活動。幫助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或在台灣與大陸企業合作促進兩岸經貿往來。我們許多朋友的青春歲月也是伴隨祖國大陸一同成長、一同發展的,可以說我們也是與有榮焉和“遙遙領先”。現在每年我都要帶著我身邊的親朋好友,來參與兩岸交流和到大陸各地旅行走走看看,我也有更多的能量來幫助和照顧自己家鄉的優秀青年,為他們找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機遇,這些都是建立在我們有強大的祖國的基礎之上,祖國的繁榮富強正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堅強的後盾。

  現在已經有不少台灣青年參與到熱火朝天的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潮中,鄉村振興、科研教學、電商直播、互聯網新媒體等新領域、新行業都有台胞青年在不斷探索發光發熱,相信這些經驗的積纍未來也能更好地幫助台灣更緊密地與祖國大陸聯繫起來,促進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造福我們台灣故鄉的親人們。就像這次《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政策的出台,正是有一大批台灣的青年在福建和全國各地向下扎根努力奮鬥建設的兩岸成果。

  兩岸同胞攜手共創新的時代輝煌。台灣革命先輩台灣義勇軍的李友邦將軍曾提出“欲救台灣先救祖國”,時至今日我們同樣也能深刻感受到衹有大陸發展好,祖國實現完全統一,台灣同胞才能過上和平、安全、有尊嚴的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我們台灣的愛國社團正是致力於要讓所有台灣同胞實現真正的永久和平而不斷奔走、奮鬥和努力。當前我們也看到祖國大陸正在進行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我認為也是值得當代台灣青年同胞致力投身奮鬥的新的長征路。本人的經驗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重點,第一點是加強對島內發揮多方面之影響,那必然會使得島內自發性地產生一批“愛國台胞”;第二點是許多從台灣西進大陸的台胞二代人員在大的時代背景和大陸的環境下有較為明確的政治成長機遇,但是這批“愛國台胞”也需要加強和補充對台灣島內的許多在地和工作經驗。從本人的角度而言,無論是在台灣或者在大陸成長起來的“愛國台胞”都需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彼此之間產生有效的聯繫,打造一個活絡的紅色生態圈,形成“愛國台胞”之間強而有力的組織韌性,更好地發揮聯動島內外,傳遞中央正能量的深度渠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