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2024領導人選舉態勢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23-12-04 13:47:01


  中評社╱題:台灣2024領導人選舉態勢初探 作者:劉凌斌(福州),歷史學博士、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摘要】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是關係到台海和平穩定的“關鍵一役”,對於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走向影響深遠。這場選舉暫時呈現出藍綠白三位參選人角逐的激烈競爭態勢,加上郭台銘也可能獨立參選,選戰的激烈程度堪稱前所未有。從近期民調支持度來看,賴清德穩定領先,柯文哲緊追不捨,侯友宜聲勢低迷但已出現“止跌回升”態勢。前瞻而言,儘管賴清德在內部整合與民調支持率上暫時領先,但未來選情走向並不明朗;民進黨的執政包袱仍可能成為賴清德勝選的“絆腳石”,兩岸議題攻防仍可能成為影響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由於後續選情詭譎多變,甚至不排除在選戰最後階段發生藍白整合或選民自發“棄保”等重大變化的可能,因此這場選舉鹿死誰手尚難預料。

  2023年7月23日,中國國民黨第21屆第3次全代會在新北市舉行,正式提名新北市市長侯友宜為該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為過去一段時間因“郭(台銘)侯之爭”引發的黨內紛亂暫時劃下句點。此前,民主進步黨中執會、台灣民眾黨中央委員會分別於今年4月和5月提名賴清德、柯文哲為各自政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據此,將於明年1月舉行的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暫時呈現出藍綠白參選人“三足鼎立”的激烈競爭態勢,再加上因爭取藍營提名失利的郭台銘亦有可能獨立參選,或呈現“四人混戰”的亂局;當然也不排除在選戰最後階段發生藍白整合或出現“棄保”效應等重大變化的可能,後續選情詭譎多變,誰能勝選尚難預料。外界普遍認為,這場事關台灣地區執政權歸屬的選舉走勢及其結果,是關係到台海和平穩定的“關鍵一役”,對於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走向影響深遠,頗值得密切關注。

  一、從參選人民調支持度看,賴清德穩定領先,柯文哲緊追不捨,侯友宜暫時落後

  回顧歷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2024年這場選舉很可能是繼2000年因執政半個多世紀的國民黨分裂而造成連戰、宋楚瑜和陳水扁三位主要候選人角逐領導人大位後的競爭最為激烈、選情最為變幻莫測的一場選戰。賴清德、侯友宜和柯文哲三位代表台灣朝野三大主要政黨參選的參選人各有優勢,各自擁有較為穩定的支持者,這從數月以來各參選人此消彼長的民調支持度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在2022年底舉行的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一舉贏得包括4個“直轄市”在內的14席縣市長,延續了在縣市層面的執政優勢,為其2024年重返執政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島內第一人口大市的執政者,拿下115萬多票、以大贏對手近46萬票的絕對優勢高票連任新北市長的侯友宜成為“藍營共主”,一躍成為國民黨的超級戰將與角逐2024的第一人選。從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3月初,在ETtoday、“美麗島電子報”、“台灣民意基金會”和TVBS等政治立場不同的機構發佈的多份關於2024年選舉的民調中,侯友宜的支持度均超過早已浮出檯面的賴清德和柯文哲,躍居榜首,展現出爭奪大位的強勁實力。3月之後,由於侯友宜遲遲不願就是否參選作出表態,加上國民黨中央決定以徵召方式產生2024年選舉人選卻陷入“郭侯之爭”的局面,導致侯友宜的民調開始被賴清德超越。

  5月17日,朱立倫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佈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2024,以些微差距落敗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也在臉書上發文全力支持侯友宜勝選,看似為國民黨的初選紛擾畫上休止符。孰料此後國民黨選情卻急轉直下,綜合三黨參選人確定以來兩個多月的島內主要民調機構公佈的民調數據來判斷,賴清德民調呈現穩定領先的態勢,其支持度穩定在三成五左右;柯文哲已從之前的第三趕超到第二,支持度徘徊在二成至三成之間,甚至在個別民調中躍居第一;①侯友宜並未出現被提名後的“慶祝行情”,支持度反而一路下滑至二成上下,被戲稱“坐穩”老三的位置。無論是單一的市話民調(“美麗島電子報”、中廣蓋洛普、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年代民調中心、台灣指標、關鍵調查等),還是混合的市話+手機民調(“台灣民意基金會”、匯流民調、關鍵調查、震傳媒、聯合報、兩岸圓桌論壇協會、TVBS、QuickseeK)、市話+網絡民調(鋒燦民調中心),抑或是新興的網絡民調(亞細亞精準數據、菱傳媒)和手機短訊民調(新頭殼、ETtoday),均顯示柯文哲支持度已超越侯友宜,且差距已逐漸從誤差範圍拉大到接近一成左右。例如,根據菱傳媒於7月中旬委託皮爾森數據所作的網絡民調(樣本量高達12464份,為傳統民調樣本量的10倍)結果顯示,賴清德支持度38.48%、柯文哲28.34%、侯友宜21.29%。②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於7月中旬進行的市話+手機民調(樣本量1086份)結果顯示,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三人的支持度分別為36.4%、27.8%和20.2%,與5月相比,賴清德略增0.6個百分點,柯文哲上揚2.7個百分點,侯友宜大幅下滑7.4個百分點。③

  不過,在7月23日國民黨召開全代會確定徵召侯友宜之後,侯友宜的民調略有小幅提升。根據TVBS於7月24日至26日進行的市話+手機民調(樣本量1618份)結果顯示,賴清德支持度第一,增至33%(6月為30%),與柯文哲的32%(6月為33%)不相上下,侯友宜支持度小幅回升至25%(6月為23%)。④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於同一時間所作市話民調(樣本量1071份)結果顯示,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三人的支持度分別為35.1%、24.0%和19.9%,與6月相比,賴清德略減0.8個百分點,柯文哲下滑4.6個百分點,侯友宜增加2.8個百分點。⑤另據ETtoday新聞雲於7月28日至30日進行的手機短訊民調(樣本量1753份)結果顯示,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三人的支持度分別為35.6%、28.8%和24.3%。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政黨傾向支持國民黨的民眾,願意投給侯友宜者皆未達7成,而本次調查顯示,已有72.8%藍營支持者力挺侯友宜,顯示藍軍已逐漸歸隊。⑥

  簡言之,當前侯友宜的聲勢低迷是不爭的事實,諸多民調結果給國民黨的選情敲響了警鐘。但在國民黨全代會之後,暫時度過“換侯”風波的侯友宜能否觸底反彈,延續民調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保留“逆轉勝”的可能,尚待進一步觀察。

  二、三位參選人民調支持度此消彼長的主要原因分析

  短短數月之間,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三位參選人民調支持度此消彼長,是三人的個性特質、言行舉止以及所在政黨內部整合、競選策略、議題攻防等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以下分別從三大陣營的視角進行簡要分析。

  從民進黨方面來看,身兼台灣地區副領導人和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早在今年初就已確定代表民進黨參選,迅速“定於一尊”的綠營整合較為成功,基本盤一如既往的穩固,充分展現了民進黨在逆境中“外戰內行”的特質。比如面對頻頻曝光的黑金疑雲、黨內性騷擾頻發、黨政要員論文抄襲醜聞和執政當局高官不倫戀等爭議事件,賴清德選擇正面迎戰,推出多項政策與制度改革,快刀斬亂麻,因處置較為得宜,且被捲入一系列醜聞的綠營人士並非都是賴系人馬,使其得以暫時穩住陣腳,上述一系列爭議事件尚未對賴的選情造成衝擊。TVBS等多份民調顯示,有八成以上民進黨支持者堅定挺賴。不過,由於賴清德背負著民進黨沉重的執政包袱,且因其激進的兩岸路線、“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形象不利於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加上其個性特質不夠鮮明、網絡經營欠佳造成在年輕選民中並不討喜,導致賴清德進一步開拓票源較為困難。不過,不久前民進黨當局故技重施,接連推出包括150億補助大學私校學雜費、高中職學費全免、延長助學貸款年限等“教育大政”,以及急推“囤房稅2.0”,試圖利用執政優勢,通過“政策買票”來拉抬民意支持度尤其是爭取年輕選民支持,拉抬賴清德選情。儘管遭到在野黨齊聲痛批“為了選舉走火入魔”,但根據以往選舉經驗,這一輪“大撒幣”行為客觀上或能收到一定成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收買人心、改變部分選民的投票行為的效果。因此,不能完全排除未來賴清德的支持度在穩定中小幅提升的可能性。

  從民眾黨方面來看,儘管其人力財力相對有限,基層實力較為薄弱,但在網絡營銷、議題攻防等選舉策略的運用上確有其獨到之處,造就了柯文哲的選情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從網絡營銷看,近年來柯文哲積極經營臉書粉專、推特、Instagram、YouTube、Line和Tiktok等社交媒體。目前柯文哲的YouTube頻道有74.6萬訂閱者(發佈影片的點閱數大多達到數十萬,甚至超過百萬),Facebook有212萬粉絲,IG粉絲也達到109萬,堪稱島內政壇的佼佼者,遠高於賴清德和侯友宜。從議題攻防看,柯文哲一向快言快語,擅長製造議題、引領輿論風向,在選戰中“左打綠、右批藍”,其言論時而務實理性、風趣幽默,時而標新立異、偏頗瘋狂。雖不時造成失言風波遭致外界批評;但他往往能直面爭議問題,迅速為爭議言論道歉並進行修正,因此尚未對其選情造成較大衝擊,反而展現其左右逢源的形象。從選戰策略看,與其他兩位參選人不同,柯文哲怪招、奇招頻出,善於炒作自己,打造親民人設,往往能收到奇效,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民眾黨基層組織薄弱、“陸戰”能力欠佳的不足。除了小額募款引爆熱潮之外,柯文哲於7月29日成功舉行了一場名為“KP SHOW”的演唱會,開創台灣政治人物舉行個人演唱會的先河,不僅票價高達8800元(新台幣,下同)的342張實體票全部賣光,另有3000多人購買500元的線上票,門票收入合計超過450萬。儘管柯文哲開唱被批“五音不全”,但卻成功展現其接地氣的親民形象,拉近與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距離,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堪稱又一次成功的選舉造勢活動。由於其成功營造出中道理性、不畏強權、游走於中美之間、迥異於傳統藍綠政客的鮮明形象,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柯文哲才能最大程度吸引厭倦了藍綠候選人、不願意再投票給“兩個爛蘋果”的中間選民(甚至包括部分淺藍和淺綠選民)和多數年輕選民的支持,這或許是其支持率後來居上的最主要原因。從近期多份民調來看,柯文哲在年輕選民(20-29歲和30-39歲選民)、大學學歷以上選民中的支持率都達到五成以上,遠超其他兩位對手。根據TVBS於7月下旬所作民調結果顯示,柯文哲在20-29歲和30-39歲兩個年齡層民眾的支持率分別高達62%和54%,賴清德衹有24%和25%,侯友宜更是衹有9%和16%。⑦此外,柯文哲還多次強調衹要理念相同,可以與任何政黨或個人合作,不排斥“藍白合作”組成“在野大聯盟”,在選戰中主要把賴清德鎖定為批評對象,極少批評在野陣營的競爭對手,並拋出“若當選組‘聯合政府’”“‘行政院長’由‘國會’最大黨推薦”等政見,為其進一步拓展票源創造條件。

  從國民黨方面來看,之所以從半年前的“九合一”選舉大勝到目前的侯友宜支持度墊底,讓藍營支持者陷入一片焦慮,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國民黨再度陷入“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歷史循環,有批評者認為這是該黨根深蒂固缺乏團結的基因所致。儘管郭台銘在徵召人選確定後迅速在社交媒體發文祝福侯友宜,但在行動上卻仍在為爭取參選2024動作頻頻,包括勤跑基層展現親和力,投書美國《華盛頓郵報》闡明兩岸政策,拋出“主流民意大聯盟”主張和再度訪問美國等,其不排除獨立參選的傳聞甚囂塵上。由於郭台銘尚未正式宣佈參選,國民黨先前對“非綠陣營”整合存有期待,未採取“堅壁清野”行動,郭便順勢利用這“灰色地帶”與部分藍軍地方派系和政治人物緊密互動。藍營地方派系和部分“立委”參選人也出於個人政治利益考量,持續曖昧“挺郭”,從前雲林縣縣長張榮味到中台灣重量級前藍委顏清標都曾與郭台銘十指緊扣,再到挺郭的南投縣議會議長何勝豐和彰化縣議會議長謝典林先後退出國民黨。根據最近所有民調,郭台銘獨立參選幾無勝算,若確定力拼將如民進黨側翼,導致“非綠陣營”倒台,形同讓賴清德“躺贏”。⑧

  除了未能迅速整合郭台銘之外,侯友宜聲勢低迷的其他原因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競選團隊和選舉操盤看,侯友宜競選團隊與黨務系統欠缺默契,選舉策略失當,不擅長議題攻防與網絡經營。馬英九執政時期的重要幕僚金溥聰在6月底加入侯競選團隊,助其操盤選戰之後,侯友宜的民意支持度雖略有回升,但此後金溥聰“對內開刀”的一系列爭議言行(如在受訪時質疑黨內“倒侯派”背後有金流驅使,是“選戰膿包”,暗示祭出黨紀等)引起黨內反彈,顯然不利於藍營團結。亦有評論認為“金小刀”已老,其當年為馬英九操盤選舉的輝煌戰績未必適合如今互聯網時代的選舉。二是從參選人的人格特質看,儘管侯友宜的個人經歷(尤其是從警期間)堪稱傳奇,充分展現出個性務實、勇於任事的“硬漢”形象且在新北市政績頗佳,但過於內斂、溫吞,思維拘謹,衹願意“侯侯做代志”(好好做事情)卻不善張揚的性格特徵,在面對瞬息萬變的選戰時就會顯得捉襟見肘,如對於新北幼稚園喂藥案的危機處理不力,致使其聲望一度遭遇重挫。三是從黨內“人和”因素看,侯友宜與地方派系關係不佳,四年前對於參選的韓國瑜態度冷淡,二人心結尚未真正化解。部分“立委”參選人眼見侯友宜選情低迷不僅不願意和其一起掛看板做文宣,甚至紛紛邀請柯文哲、郭台銘來月台助選。四是從重要政策主張看,侯友宜對於兩岸政策、能源政策等重大政策表態或語焉不詳,或過於求穩,尚未提出能打動人心的政策論述。其政策論述守成有餘,創新不足,如兩岸政策主張基本上延續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兩岸路線,相對於“金句頻出”的柯文哲,無法讓人印象深刻,也較難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近期TVBS、ETtoday新聞雲和兩岸圓桌論壇協會等發佈的多份民調顯示,侯友宜在年輕世代(20-29歲和30-39歲兩個年齡層)中的支持度皆未超過二成,遠低於兩位競爭對手。當然,面對坊間的“換侯”、“2024備案說”等傳言,國民黨中央應當不會重蹈八年前“換柱”的覆撤。隨著連戰、王金平、馬英九、朱立倫等藍營大佬相繼出手幫助藍營整合,以及韓國瑜在國民黨全代會上與侯友宜“親密互動”、為化解二人心結邁出關鍵一步,或許能為侯友宜選情“止跌回升”奠定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