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國家正常化”:蔡英文力拼的“政治圖騰”
http://www.CRNTT.com   2021-08-10 11:27:17


 
  三、蔡英文時期:

  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加緊玩弄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字遊戲,除經常自稱“台灣”、“這個國家”外,更想方設法拼湊出“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新的專有名詞,力圖暗度陳倉地進一步異化“中華民國”,提升“台灣”的“主權”意涵。這是蔡英文分析李登輝的“獨台”與陳水扁的“台獨”利弊之後,“殫精竭慮”設計的一個全新套路的政治概念。在新情勢下,蔡英文摸透美國主子的戰略意圖,美方一再信誓旦旦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那“兩個中國”就玩不下去,而趁勢推出“一中一台”比較容易打擦邊球。在此框架下,與特朗普及拜登做了一筆大的政治交易:台灣為美國力阻中國大陸崛起盡心盡力,來換取美國確保民進黨政權長治久安。

  (一)從大內宣的角度,這個新名詞純屬杜撰,貴在有利打迷糊仗。不倫不類的“中華民國台灣”有兩種排列組合。民進黨真正需要的是,以“台灣”為主體,“中華民國”點綴、修飾“台灣”,那就是“中華民國”的“台灣”。這種組合是在“獨台”有利階段,蔡英文所需要的用以對抗“統一”的解讀。“中華民國”僅僅是現階段的政治遮眼布,未來民進黨一旦認為時機成熟,就將著力塑造“台灣”的“主權國家”概念。

  若這兩者之間不分主次,同等並列,那就是民進黨退卻時的一種說辭。它沒有脫離民進黨傳統論述,是在汲取陳水扁執政“激進台獨”教訓基礎上,推動“漸進台獨”的一種變通方式。

  而依蔡英文的“深層分析”,陳水扁的輕浮表現在把“台獨”看得太簡單,太輕鬆,好像民進黨主政,僅僅依靠行政力量就可改變台灣社會,就可“制憲台獨”。結果因一再踩了中美建交的紅線,被美國視為“麻煩的製造者”而隨之拋棄。

  “中華民國台灣”論袛是作為製造兩岸分裂的階段性工具。這正如當年民進黨執政推動“台灣正名運動”、“正名制憲”、“憲改”那樣,到時機成熟時再去除“中華民國”這個纍贅。因此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對民進黨執政有利,而真正的解讀權始終在蔡英文手里。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民國台灣”論極具欺騙性危害性,值得島內各界高度警惕。在民進黨當局操弄下,在台島掌握輿論權、話語權的綠媒鼓惑下,“中華民國台灣”論正逐步被台灣社會所接受,從而強化對“台灣主權地位”的共識,擠壓主張“一中”和“統一”的空間。蔡英文之所以造出“中華民國台灣”,是自以為一般民眾難以區分兩者差別,模糊藍綠的“國家認同”差異,凝聚島內對台灣定位的“最大公約數”,以期合力維護台灣“主權”、對抗大陸,鞏固政權、推動“事實獨立”。其如意算盤是,通過“中華民國台灣”,糅合“台獨”、“獨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維持現狀”等主張,企圖消弭“中華民國派”和“台灣派”間的紛爭與分裂,最大程度上聚合島內與大陸抗衡的政治能量。

  當下,民進黨當局和綠營正是基於對“中華民國台灣”論迷惑性的“自信”和裹挾民意的“鼓舞”,甚至在“修法”、“憲改”等觸碰“法理紅線”的敏感議題上,也正躍躍欲試。“中華民國台灣”論潛藏著對兩岸關係構成重大衝擊的隱患。

  (二)從大外宣的角度,蔡英文極力將“中華民國台灣”作為排斥“中華民國”這個僵屍的“國號”後,首次在國際領域建立的新“國號”。為此,蔡英文身體力行,近年來無論在島內還是海外,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發言還是簽名,都要打上“中華民國台灣”這個印記,千方百計擴大這個政治符號的影響。可惜的是凡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對此嗤之以鼻,連台灣僅有的幾個“邦交國”在聯合國講壇談到台灣,還是沿用“中華民國”的說辭。

  三、“倚美”廝守“邦交”這塊“脆弱的陣地”

  如前所述,按照國際公法和政治學的理論,“主權”的象徵離不開“邦交”關係。在當下全球近200個國家中,台灣袛剩15個“邦交國”。倘若再少幾席,民進黨要搞“法理台獨”,將更為困難,甚至已被完全阻斷前路。

  台美勾連在台灣鞏固“邦交”這方面可謂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美國要把台灣當作阻斷兩岸統一的重要棋子所用,在“固邦”上出點力理所當然。

  2020年3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簽署了由參眾兩院通過的“2019台北法案”,從而使之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台北法案》(TAIPEI Act)。這是繼1979年的《與台灣關係法》、2018年的《與台灣交往法》(又稱《台灣旅行法》)後,美國再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內法”。這個《台北法案》公開干預中國內政,蠻橫地強調,美國行政部門應支持台灣強化其正式“外交”關係,以及與印太區域和世界其他地區國家的“夥伴”關係。為達成這個專案,該法案竟提出所謂的“賞罰制度”,呼籲美國行政部門在適當情況並符合美國利益下,對於明顯“增強、強化或升級(upgrade)”與台灣關係的國家,應考慮增加與該國的經濟、安全及外交接觸。反之,對於“傷害”台灣安全或繁榮的國家,美方應考慮“改變”(alter)與該國的經濟、安全及外交接觸。該法案還指出,美方應在適當情況下,支持台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一言以蔽之,《台北法案》長臂管轄竟然霸道到這種程度,台灣的任何“邦交國”若與台灣“斷交”,就要受到美國的制裁。

  與特朗普政府相比較,拜登政府“助台”顯然更勝一籌。一段時間以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方讓其駐荷蘭大使、駐日內瓦世貿組織臨時代辦、駐日本代理大使、駐法國臨時代辦等都相繼會見了台灣派駐當地“代表”。3月底,美駐帛琉大使亨尼西尼亞竟陪同帛琉總統惠恕仁共同“訪問”了台灣。這是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美駐外大使首次公開“訪台”,意在協助蔡當局“固邦”。

  這一招陰就陰在給外人一種感覺,美國駐帛琉大使陪同帛琉總統“訪台”,似乎是屬於帛琉與台灣關係的一部分,跟美國政府無關。但在事實上,美國派往其他國家的大使,都是由總統親自任命,由美國國會批准,是具有高度的主權象徵意義的。因此,美國這樣做,實際上是企圖通過搭乘“帛琉與台灣關係”便車的方式,繞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一個中國原則,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另據台灣媒體報導,5個多月前特朗普政府曾經準備派時任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台”,並且專機都已經起飛了,最後遭到了中方的強烈警告而被迫作罷。假如美方的這一做法無法得到遏制,那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美國駐外大使在這方面進一步鋌而走險,甚至不排除還會有其他國家的駐外大使群起而效仿。因此中國必須高度警惕拜登政府利用美駐外大使“助台固邦”的新招。

  四、思考與建言

  一、從2016年民進黨鼓吹的“中華民國台灣”到2021年蔡英文“倚美謀獨”,首次公開表示“台灣國家正常化”是其夢寐以求的“政治圖騰”,其時間跨度僅5年左右。人們不禁要問,蔡英文對這方面的政治追求為何如此迫切?

  筆者認為,蔡英文之所以迅速亮底,無非表明:

  一是蔡認為上屆及本屆的美國政府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支持台灣當局搞“分裂”、竭力對抗中國大陸的政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二是大陸已多次申明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留給台灣的時間所存不多,再不力拼“台獨”,可能永無機遇。而力圖實現“國家正常化”,不僅是“完美”了“台獨”——“獨台”最終的政治訴求,更應是付諸實際的行動綱領。

  三是經精心準備,拋出要為“國家正常化”而拼搏的政治追求,既是對“極獨”勢力的一個政治交代,也是期待美國能給予民進黨政權更多保護的乞求與期待。

  蔡英文高調玩弄“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把戲,說到底是在當前國際大格局下,她感到“兩個中國”玩不下去。試圖換“一中一台”的玩法來碰碰運氣。蔡英文自認為這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惟一可行的“活路”。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時間段,美方會力挺蔡英文加快“台灣國家正常化”的進程。台美的御用學者會千方百計在相關的國際條約、協議,國際事變中,“尋找”“更多”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政權“事實存在、獨自運轉”的所謂“史料”、“證據”,為民進黨政權自立於大陸之外的“合法存在”輸血打氣。

  二、和平統一對於台灣同胞究竟有什麼好處?關於這一重大問題,筆者建議大陸主管方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是《國家統一法》中,一定要不惜多花筆墨,接地氣般地把這個台灣同胞最為關心的問題用法律的語言闡述清楚。《國家統一法》是國家統一偉業的最高法,台灣同胞必定極為重視。得不到對岸百姓理解、支持,和平統一甚難實現。

  二是充分準備、分系統、分時段、極有針對性地舉辦有權威、吸引島內高度關注的研討會、座談會。可請相關領導、專家學者出面解答台灣媒體、台灣同胞有關兩岸統一的各種疑慮。組織專家學者圍繞台海統一,分門別類、用島內同胞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撰寫短小精悍的文章,通過網絡、新媒體入島。再根據島內的具體反應,接地氣地持續撰寫這類文章。讓更多的台灣同胞瞭解、知曉事實的真相,從而逐漸消除對統一的恐懼心理。

  三、以往台當局可以玩弄“金元邦交”,拿金錢收買小國,藉以建立和維持所謂的“邦交”關係。但在如今,與中國大陸保持良好的關係能夠給這些國家帶來更多的利益,已成了大多數國家的共識。以中國大陸今日的財力與國家綜合實力,台灣的“金錢”早已失去維繫“邦交”的作用。

  至於美國出於一己私利,助台為虐,企圖用制裁的大棒,威脅台“邦交國”不得與台“斷交”的霸淩政策可能得逞於一時,但絕不會長久。因爲美國已經越來越無法向他們輸出利益。而相關國家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不會長期屈從於美國的脅迫。我們要善於抓住重大事態的重大事變,設身處地做好與台“斷交”、與華建交國家的各方面工作,消除其後顧之憂。此關袛要一破,牆倒必遭眾人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7月號,總第283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