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蔡英文執政初體驗與兩岸民意危機之破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5 16:58:20


 
  再考察台灣島內,部分群體的“反中民粹”已經逐漸成為島內的政治正確。“一中”以及作為“一中”替代表述的“九二共識”在台灣已經被高度“污名化”。不僅“台獨”群體“不會講”,中間群體“不願講”,就連擁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群體都開始出現“不敢講”的現象。“台獨”意識形態裹挾著“小確幸”、“媚日”等價值觀,對台灣部分群體特別是青年群體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一些群體已經陷入“反中必反”、“無中不反”的地步。由於這部分群體在相當程度上把持著台灣地區的媒體資源,各類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運用了“洗腦式”的宣傳手段,導致“一中”及“九二共識”在台灣輿論場已經邊緣化,出現“噤聲”情勢。

  台灣民意的“民粹”化背後當然不乏政治力的操作。“台獨”群體對於“一中”的抹黑,對於“台獨”理論體系的建構與論證,對於統派團體及認同“九二共識”政黨的無縫隙打壓,能發聲、願發聲、敢發聲的只剩下“民粹化”的“台獨”言論。“不沉默”的“台獨”群體,代表著台灣地區“沉默的大多數”。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民意在“統獨”問題上仍然有著整體泛綠化的趨勢,而這種民意的整體泛綠化事實上也構成了台灣民意“民粹化”的社會基礎。過去台灣民衆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迹,以及由此對大陸的經濟社會優勢,隨著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而喪失。在兩岸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差距出現反轉後,台灣民衆過去對於中國大陸的優越感喪失,與大陸的距離差轉變為一種彷徨感和被剝奪感,從而演化出“脫中”的情緒。由此導致的結果,要麽是對“統獨”、認同等問題產生冷漠,投入“小確幸”之中,要麽將這種情緒宣泄至對島內泛藍政治勢力和中國大陸,最終為“台獨”勢力所利用。兩岸民意的直接對撞,侵蝕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也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當性在“民粹”攻訐下屢遭質疑和挑戰。如果說過去兩岸糾葛的主體,是兩岸的公權力機構,那麽現在兩岸糾葛的主體,已經裹入了兩岸的民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面臨的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空前堪憂!

  兩岸“心和平”的“洪荒之力”
  “九二共識”與“憲政體制”的再平衡

  蔡英文執政三個月以來,“台獨”氛圍空前濃厚,“台獨”喧囂空前高漲。過去大陸一直秉持“台獨政客”與“台灣民衆”的二分法,在“後2016”時代遭遇到挑戰。如何在台灣當局全面打造“台獨”升級版,而兩岸民意直接對撞之時,於夾縫處為兩岸關係可持續性的和平發展創造新機遇,也尋求兩岸在“無共識”情勢下的共存之道,成為在蔡英文執政思路和執政樣態已經基本清晰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曾有學者用“原力覺醒”來形容大陸對於台灣印象的反轉。本文無意評價兩岸部分民衆在社交網站上直接對撞的孰是孰非,只是想說明:過去大陸預設的“台獨政客”和“台灣民衆”的二分法需要進行批判性反思。所謂“二分法”,即認為島內主張“台獨”的只是少數的政客,而絕大多數台灣民衆是擁護祖國統一,或至少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二分法”事實上構成了大陸對台政策一條主軸,也是2008年甚至更早時間以來,大陸不斷釋放惠台政策的心理預設。然而,從“太陽花學運”到“九合一選舉”再到2016年政黨輪替,繼而是蔡英文執政三個月以來的島內新變局,“二分法”在事實面前遭受到嚴峻的挑戰!應當清醒地看到,台灣的民意並不是鐵板一塊,其中亦有分合,支持統一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者有之,主張維持現狀者有之,鼓吹“台獨”者亦不在少數,並不能一概而論。即便是在選舉或者“公民投票”中所體現的民意,事實上也只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多數”,與真正的民意可能相去千里。因此,對於二分法應當辯證看待,而非自我麻痹式地固執堅持。

  問題是,即便是清醒地認識到二分法需要重新解構和重構,又當如何應對當前的兩岸困局呢?客觀認識到兩岸民意的不和諧性和台灣民意的多元性,用合適的方式重構兩岸心和平,方是兩岸當前最為重要的解套之道。在“台獨”升級版咄咄逼人之時,尋找兩岸民衆都能接受的認同符號,夯實兩岸民衆對於和平發展的心理基礎,推進兩岸對於和平發展的價值趨同,可能是最為現實的一種選項。一條可行的路徑,是借助兩岸法理層面的“一中性”資源,構建兩岸在憲制性規定層面的法理認同,從而在“無共識”情勢下實現兩岸各自政策表述的再平衡。諸多論著以及本文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已經闡釋與分析兩岸各自規定所體現的“一中性”,也曾對兩岸各自憲制性規定對於“一中性”的體現與維護進行過論證。又由於台灣地區憲制性規定特有的防衛機制,使得台灣地區憲制性規定和其他體現“一中性”的規定,在可見的未來難以在“國家認同”上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盡管台灣當局的政治立場隨著島內“政黨輪替”而發生變化,但如能認識到兩岸各自規定共同具備“一中性”這個特點,並能妥善運用之,兩岸未必沒有“先談起來”的機會與可能。

  蔡英文提出的“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過去在大陸方面的話語體系中一直是被批判的對象。但深究之,“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仍存在多種解釋的可能空間,“九二共識”包容空間內的“一中性”亦構成其中之一種解釋。因此,盡管立場殊途,但兩者亦有交疊部分。在此意義上,兩岸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其中可資“一中性”倚重的部分,事實上能夠在字裏行間為兩岸尋求一種微妙的再平衡。退一步說,儘管這種再平衡十分的微弱,但也為兩岸當前的“無共識”情勢保留了一份機會。

  當然,走出這一步也是困難重重:在島內,蔡英文推行“台獨”升級版氣勢逼人,“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就其政治原意而言,顯然不是為了和“九二共識”搞再平衡;在大陸,“九二共識”已經成為退無可退的底線,如何在堅持底線思維的前提下,保持足夠的政治定力,采取合適的策略去推進這種再平衡,難度顯非一般;在兩岸間,兩岸民意的直接對撞,讓“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佔據輿論主導,而此種需要建設性模糊的再平衡,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民意認同?總之,兩岸在“後2016”的艱難道路可能才剛剛開始,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兩岸的當務之急。這既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在相當程度上也需要高超的政治勇氣,打破兩岸業已形成的堅冰,重塑兩岸心和平,再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常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9月號,總第22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