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年輕世代政治認同的現狀、特點及建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7 16:33:29


 
  (一)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曆史進程中,逐步推動島內青年認同的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 ⑫這一論述充分展現了大陸對於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自信與道路自信。1979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政治社會穩定,綜合實力大大提升。尤其是2008年國民黨在台重新執政,兩岸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關係安定祥和,處於60年來最好的狀態。應該說,我們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好時期,也是曆史上最關注台灣、最有能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時期。盡管目前兩岸關係發展遇到波折和困難,島內民衆尤其是年輕一代國家認同出現嚴重偏差,我們更應堅定信念、保持定力、著眼未來,相信時間站在大陸一邊,相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在大陸一邊。為此,大陸要繼續壯大自身實力,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政治和諧、社會文明,增加自身解決台灣問題的籌碼和對島內民衆的吸引力。

  建構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是一個長期過程,最終還需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逐步實現。近年來,台灣社會在政治生態與社情民意方面出現了波折甚至倒退,成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這非但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失敗,相反正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的體現。“台灣社會兩岸認同撕裂問題的最終解決之道,還是需要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這個難題”。⑬為此,就是要緊緊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主題,加強雙方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物質基礎、社會基礎、文化基礎,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國家統一的認同,不斷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在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的交流交往中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觀念

  “解決兩岸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交流”⑭,同樣,解決兩岸認同問題也必須依靠交流、交流、再交流。盡管從現實考察,兩岸交流並不必然導致雙方認同的拉近,但我們不應以此懷疑或否定交流的作用。尤其在目前兩岸互信不足的情況下,持續的青年交流尤顯必要。本人直接從事兩岸交流工作多年,見證了這幾年兩岸青年交流的活躍與進步,但也發現了“三多兩帶”等問題,即“精英多於大衆、藍營多於綠營、形式多於內容”,“旅遊帶動交流、老師帶領學生”,台灣青年來大陸或大陸青年去台灣大多是通過旅行社或跟隨老師、學者組團參訪,多以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旅遊等規定動作為主,所見所聞大多受到“團長”的影響,導致交流表面化、淺層次。筆者建議,未來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應力避以上弊端,打造“與時俱進、形式創新、內容豐富、價值導向”的交流新模式。

  一是互信尊重,包容多元。特殊的社會環境及兩岸實力的差距,造成了台灣青年在兩岸交流中較為敏感、自尊的性格,對此我們應給於理解和尊重,在交流中多考慮台灣青年的想法和感受,多傾聽其聲音,並根據交流對象的性別、年齡、區域、風俗、習慣、愛好等制定適宜的交流方案,力爭在交流中建立起平等、尊重、包容、互信的友好氛圍。

  二是豐富青年交流內容,優化青年交流模式。青年交流工作與社會大衆的交流工作應有所區別。針對青年人開放、自由、活躍的特點,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應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結合青年人關注的熱點、興趣點開展喜聞樂見、別開生面的交流活動,增加雙方互動和思考的環節。比如在交流形式上,可將參觀、考察、求學、就業、結婚、生活等相結合;在交流對象上,可將一般青年人士與專業團體相結合;在交流平台上,可將社會交流、企業交流與學術交流相結合等。近年來出現的“兩岸青年好書交換活動”、“兩岸青年微電影大賽”等活動就是不錯的嘗試。

  三是培植曆史記憶和集體記憶。認同與記憶密不可分,認同“保持了時間和空間關係的動態一致性,它在個體認同那里表現為記憶”。⑮因此,在認同的建構中,我們決不可忽視記憶的作用。“集體記憶在一個集體,特別是民族集體,回溯性的身份認同中起到了持久的作用”。⑯兩岸間本應有很多共同的曆史記憶和集體記憶,但由於長期隔絕,兩岸民衆對於曆史事實的認知是不一致的,很多地方是存在矛盾的。如很多台灣青年對於大陸1949年之前的曆史很熟悉,但對於1949年之後的曆史,尤其對於大陸的發展變化、兩岸關係的來龍去脈並不瞭解。兩岸雙方的曆史記憶沒有重疊,集體記憶又沒有形成,這是很多台灣青年難以認同大陸的重要原因。因此,兩岸青年交流工作要重視對雙方曆史記憶的補全和集體記憶的建構。舉例來說,兩岸共同的抗戰史觀、兩岸共圓中國夢、兩岸攜手話公益、兩岸共同應對國際競爭等觀念一旦被兩岸青年認知並接受,必將極大加深雙方命運共同體觀念。

  四是善用網絡、多媒體平台。網絡和數據終端的普及應用讓溝通更加高效快捷,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應善用這一平台,創造便利條件讓雙方通過微博、微信、line、Facebook、QQ等工具學習和交流,同時將大陸的相關政策、發展變化等信息正面傳遞給台灣民衆。筆者通過微信加入了“兩岸青年觀點論壇群”,成員近千人,兩岸青年學者在群里各抒己見,共享資源,加深了瞭解,增進了感情。

  五是提供台灣青年國民待遇。大陸應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求學、創業、生活,並在獎學金申請、從業資格、創業政策等方面給予便利或優惠,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參與到祖國大陸的建設發展中。目前上海擬出台政策,給予在滬工作的台商及其家屬就醫、求學上的居民待遇,兩岸相關部門可借鑒這一做法,互相提供給對方國民待遇,或可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達到真正的心靈契合。

  (三)在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交流中培養台灣青年的大中華意識

  在台灣青年認同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加強兩岸文化交流、促進文化認同顯得十分必要。其一,兩岸青年交流工作要注重共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多談易引起共鳴的公平、正義、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少談兩岸政治定位、國際空間等敏感議題。其二,兩岸青年交流要以和平、合作為方向,以大中華為核心,引導雙方共同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共同思考兩岸未來。其三,兩岸青年交流工作要進一步充實文化交流項目,挖掘更多的文化資源,建立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平台。例如,針對台灣青年不瞭解大陸近現代史、淡化中華文化傳統的現象,可在交流中多設計一些寓教於樂的“文化中國宣講”、“中華之旅尋根”等項目,潛移默化影響島內青年人的曆史觀、文化觀。

  (四)在兩岸當局的政策調控和教育引導下逐步導正台灣青年的認同觀

  從根本上說,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導正過程,就是兩岸和平統一逐步實現的過程。其中的關鍵點,在於兩岸雙方尤其是台灣當局的政策制定和教育引導,當前最急迫的則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李、扁時期的“去中國化”遺留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

  教育是增進公民國家認同感的基本方式。大陸要敦促台灣當局就“台獨史觀”、“去中國化”文教政策進行積極調整。馬英九當局執政以來,對陳水扁時期“文教台獨”政策進行了部分調整,如駐外機構公文書以中國大陸、大陸稱呼大陸,提高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恢復中華郵政名稱,棄通用拼音改漢語拼音等,但由於島內“台獨”勢力的反彈,馬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鑒於2016年民進黨上台執政,台灣當局調整政策的可能性更低。在兩岸政治互信降低、結構性矛盾難以破解的情況下,大陸方面要“正視現實、務實面對、統籌規劃、循序漸進”,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工作重心,更加注重基礎性和民間性工作,采取更加謹慎和細致的方式方法,既要積極宣導大陸的發展進步及我對台政策,化解民衆疑慮,又要恩威並施,爭取民心,分階段、分步驟規劃對台交流近、中、遠期目標,努力探索出一條既可以遏制“台獨”分裂勢力、阻止“去中國化”病毒擴散,又可以惠及普通民衆、降低兩岸敵意的政策和作為,在兩岸常態化、機制化的交流互動中逐步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民意基礎,凝聚兩岸的共同認同。

  註釋

  ①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②陳曉曉:《兩岸和平發展新形勢下的台灣青年政治認同研究》,《學理論》2012年第27期。

  ③《台灣統“獨”調查 支持“獨立”或統一的民衆各佔13%》,台灣“中央社”,2007年01月17日。

  ④《台灣民調:47%島內民衆希望兩岸“永遠維持現狀”》,台灣《聯合報》2013年09月24日。

  ⑤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45頁。

  ⑥郭豔:《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現狀及成因分析》,《台灣研究》2011年第3期。

  ⑦《台灣的青年政策與兩岸青年交流》,《中國評論》2011年8月,轉引自陳曉曉,《兩岸和平發展新形勢下的台灣青年政治認同研究》,《學理論》2012年第27期。

  ⑧《台灣指標民調 八成四年輕人反對統一》,台灣《自由時報2015年02月14日。

  ⑨郭豔:《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現狀及成因分析》,《台灣研究》2011年第3期。

  ⑩黃繼朝:《從政治文化的變遷看當代台灣青年的認同問題》,《青年探索》2014年第1期。

  ⑪潘啓生:《胡錦濤統戰策略對台灣人民統獨態度的影響》,《東亞論壇季刊》,第453期,2006年9月。

  ⑫《習近平:兩岸關係走向關鍵在大陸發展》,人民網, 2015年03月05日,http://gx.people.com.cn/n/2015/0305/c229247-24069689.html。

  ⑬《澄清認同迷思,堅定和平發展》,《中國評論》,2013年1月號。

  ⑭《鍾榮吉: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是加強交流》,《海峽之聲網》,2015年5月20日,http://www.vos.com.cn/news/2015-05/20/cms857347article.shtml。

  ⑮王成兵:《國家認同:當代認同問題研究的新焦點》,《學術論壇》,2010年第12期。

  ⑯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37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6月號,總第22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