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握和平發展節奏推動兩岸政治對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1 17:37:11  


加強青少年交流,為兩岸關係發展增添蓬勃活力。
 
  近期以來,如何破解政治難題、實現新的突破的議題越來越熱。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的結論,兩岸學者達成“九二共識是雙方進行協商談判的基礎,兩岸都贊成九二共識;建立兩岸政治互信,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等多項共識。其中關於兩岸《和平協議》,有四種看法,但是沒有一條是否定《和平協議》。關於一個中國原則有三種看法,都認為雙方在一個中國立場上沒有問題,只是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意見仍不一致。台灣一名教授總結說,兩岸現在對和平的發展是有共識,但是對和平統一部分是沒有交集的;對“九二共識”是有共識的,可是對“一中問題”基本上是沒有很大的交集;因為對“一中反獨”是有共識,“一中促統”卻毫無交集的;對兩岸今天的分治,是來自於國共內戰所致,這大家是有共識的,對於解決這個分裂的格局,到底用什麼方解決,雙方的看法是南轅北轍的。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發展,共識部分是最為重要的基礎,現在還沒有交集的部分基本屬於需要談判、需要通過談判解決的問題,因此破解政治難題的條件在逐漸增加。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新突破的思考

  “政治議題熱”的出現,表明此事已經得到兩岸高度關注,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應該引起人們思考。

  一是推進和平發展“不能超越客觀條件和形勢所能允許的範圍”。對此,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教授指出:要擺脫急功好利與急於求成的心理,要充分認識到奠定新的關係,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做了幾件好事可以改變過來的。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越長越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為妥當。也就是說,要從歷史和現實情況出發,在沒有條件的時候,要努力創造條件;在條件具備時,要努力實現目標。

  二是政治議題有歷史動因。下一階段要對話的政治議題,並非現在提出,完整提出是2005年4月國共兩黨簽署的“五項共同願景”。指出要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議題為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對於“願景”中提出的三項政治議題,當時可以說除了“台獨”陣營反對外,幾乎是一片叫好聲,在兩岸學者中也是這樣。同樣三項議題,在兩岸“三通”實現和兩會協商機制化已經建立的情況下,經過一年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具體實踐檢驗,落實“五項共同願景”的條件越來越成熟,現在卻有人用各種理由加以推託。為何反而倒退呢?

  三是政治議題無法回避。兩岸關係本身就是極強的政治議題,有直接的、高階位的政治性問題,如“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有表面上看是間接的、低階位的政治議題,更多的是許多具體問題。當然,從兩岸關係現狀出發,成功採取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緩後急、先簡後繁、先民後官等方式,具有可行性,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任何一項“先經、先易、先緩、先簡、先民”的舉措,都是在發展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為推動和平發展的大局服務的。現在的問題是,三大交流如何繼續發展,和平發展如何實現新的突破,需要兩岸實現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正常化,這是商談政治議題的主要目的。至於商談政治議題的條件和時機,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在富有智慧的中國人面前,這一問題不難解決。

  四是政治議題並非對台灣不好。有人認為兩岸商談政治議題將不利於台灣,甚至有人說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談判簽訂的《和平協議》,是台灣的“賣身契”。泛綠陣營聲稱,簽訂《和平協議》就是“矮化台灣”、“喪失主權”和“出賣台灣”。但只要冷靜地想一想,兩岸政治商談的議題和追求的結果,都是和平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台灣需要解決的議題。從台灣角度看,兩岸敵對關係不結束,兩岸關係不穩定,受影響最大的是台灣;從現實角度看,兩岸敵對關係不結束,不利於落實大陸幫台灣的措施;從長遠角度看,《和平協議》只是60年的敵對關係的結束,邁入和平發展新階段的開始,因而只會為兩岸共創雙贏奠定更好的政治基礎。總之,簽訂並遵守《和平協議》,兩岸將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不再有衝突和戰爭之虞,交流交往亦將全面正常化,雙方收益無限,怎麼成為什麼“賣身契”和“出賣台灣”呢?

  五是政治商談不是“票房毒藥”。有人認為台灣目前缺少進行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談判、簽訂《和平協議》的氛圍,如果馬英九方面同意啟動這一談判,將會失去選票。此話似乎有一定道理,問題是國民黨的選票來身何方?來自泛藍基本盤和部分中間選民。推動和平發展、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是泛藍軍團結奮鬥的共識,也是吸引中間選民的利多,2005年“五項共同願景”提出後,國民黨連續拿下多場重大選舉、直至拿下執政權就是明證。兩岸簽訂的10項協議,也已成為得到泛藍軍和主流民意支持的馬英九方面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至於泛綠陣營支持者和偏向綠營的人,“台獨”立場近期不會因為台灣當局與大陸談或不談而改變,也不會因此而是否成為國民黨的支持者。如果國民黨把勝選的希望寄託在迎合、遷就這部分人身上,顯然在近期內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國民黨的要務是充分利用實力優勢,繼續鞏固推進和平發展,進而鞏固泛藍軍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

  六是不用擔心提前爆發政治對立。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20年的誤導,台灣社會存在極其嚴重的政治對立。在台灣引發政治、社會對立的議題很多,在“憲政改革”過程中,已經出現過無數次政治對立和選擇。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實現新的突破,是兩岸無法回避,也是台灣內部無法回避的問題,或者說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台灣方面經過“台獨”與反“台獨”的討論,得出了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和平發展、維持現狀的結論。經過要不要進行政治談判的討論,可以找到如何更好維持現狀、確保台灣同胞福址、實現兩岸雙贏的機制和途徑。而兩岸經過討論,可以縮小分歧,有利於累積政治互信,可以為兩岸政治關係正常化,找到必需的共識、對策、途徑和方式。需要解決的是,無論是兩岸的討論,還是台灣內部的討論,要在維護和平發展大局、營造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有利氛圍的前提下進行。

  七是政治議題不需預設前提。兩岸在政治對立一甲子情況下,在心理準備、媒體導向、輿論支持、政策準備、理論支撐、實踐行為等方面沒有很多共識的情況下,破解政治難題的難度可想而知。問題是上述問題大都應是在談判過程中解決的問題,或者說是需要談判的議題。政治議題最重要的是政治基礎,台灣學者也認為兩岸對和平發展、“九二共識”和“一中反獨”是有共識的,“三大共識”已經為兩岸政治商談奠定了紮實基礎和必要前提。尤其是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本身就是通過談判解決政治問題的關鍵。關於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有人認為大陸必須首先調整軍事部署,撤除部分導彈。事實上大陸調整軍事部署由大陸根據自身安全的需要進行,至於兩岸如何協調和調整,只是談判的議題。預設前提、要求大陸預先採取什麼部署,不僅不會促成軍事互信,反而不利於探討軍事互信議題。進行政治議題的對話也是這樣,否則不利於政治互信的累積。

  八是要積極創造條件。破解政治議題,啟動政治協商,實現新的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大事,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性突破,是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里程碑。對於啟動政治協商,台灣當局強調,一方面民眾對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的看法仍然有分歧,因此推動兩岸政策時需循序漸進,加強凝聚共識;一方面包括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議題協商的主客觀條件尚未成熟;一方面現階段兩岸需要累積更多的互信,對政治性議題協商,台灣並不排斥,但也未預設時程表。確切地說,政治商談有政治互信的基礎,有兩岸交流的實踐,有和平發展的氛圍,有長遠發展的需求,因此兩岸都要為此積極創造條件,要多說有益和平發展的話,多做有益於和平發展的事。對於政治商談本身,不要消極的予以推託,要用積極的態度進行宣導,對於從“台獨”角度進行干擾和破壞的觀點和主張,要進行必要的批判。總之,兩岸“三通”和兩會協商機制已經建立起來的基礎上,進行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已經成為和平發展的偉大創舉。

  九是《和平協議》不是統一方案。在不贊成兩岸進行結束敵對狀態談判、反對簽訂《和平協議》的聲音中,有相當多的是對和平發展階段性任務和《和平協議》性質的誤解。把和平發展現階段的任務,放大為和平發展最終任務;把標誌和指導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和平協議》,放大為前期統一方案或是統一方案。再則,在泛綠軍內部,反對兩岸兩會達成的十項協議,抹黑、攻擊和反對《和平協議》是主流聲音,甚至主張用公投方式,否決ECFA、兩岸《和平協議》,這是“台獨”立場在作怪。正是因為上述因素,所以出現了“對和平統一部分沒有交集、對‘一中問題’基本上沒有很大交集、對‘一中促統’毫無交集、對於解決分裂格局的看法南轅北轍”的分歧。因此,《和平協議》只是階段性協議,更多的是對過去60年的總結,是對新階段的期盼,與完成全面整合的統一方案有很大不同,這是兩岸就政治議題達成新共識的重要支撐點。

  十是政治談判分為三步走。政治談判對於兩岸來說,都是歷史性創舉,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從一年多來和平發展的實踐中,可以說政治對話的政治基礎已經具備,政治對話所需要的政治互信也在增加,現在需要的是,在深化交流、增強合作、國際環境、理論支撐、政策準備、具體實踐、民意脈動、心理因素、媒體導向和輿論支持等方面,培養兩岸政治對話的氛圍。與此同時,根據政治談判的特點展開工作。

  第一步是政治喊話,特點是官民皆宜,代表各異,地點不一,議題靈活,形式多樣,過程不限,結論開放,基本上是各說各話。政治喊話應該是政治竻P的初級階段,按照各自的政治立場和政策主張,宣傳放話。

  第二步是政治對話,特點是接受授權,代表指定,地點協商,議題開放,形式多樣,公秘結合,多軌並舉,基本上是同時說話,但沒有結論。政治對話應該是政治談判的起步階段,按照各自的政治立場和政策主張,互相摸底,開始尋找和已經找到共同點,開始向談判內容和結論靠攏。

  第三步是政治談判,也就是正式上桌談判。

  兩岸應該有一個政治安排,政治變化需要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需要政治的推動。需要指出的是,絕非經濟對台灣好,政治就對台灣不利。只要按照“六點意見”精神,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積累共識、創造條件的部署,開始政治對話完全可以做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月號,總第14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