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
——對兩岸思維模式差異的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8 17:45:46  


 
  張亞中教授不僅提出多元的、三個主體的概念,更進一步明確了在主體多元化之後,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中國大陸與台灣這兩個主體是架起整個中國的兩根柱子,‘整個中國’,也就是第三主體,像是兩個柱子上面的‘屋頂’”(4)。“三個主體”的概念揚棄了單一主體的思維,避開了兩岸各有其主體性,就等於兩岸已經是互相不隸屬國家的推論。擺脫了兩岸“主體從屬”或是“主體平行”的單一性和排它性思考,嘗試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化解兩岸在主權問題上的對立。

  (四)《芻議》強調了構建共同認同對於兩岸統一的重要性

  文章在所擬《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本文中寫道,“兩岸決定在雙方同意之領域成立共同體,以促進彼此合作關係”。“雙方以統合方式經由共同體之建立是共同發展之基礎路徑”(5)。在對於所擬《基礎協定》的說明中指出,“共同體的一項功能是建立彼此的共同重疊認同。兩岸共同體能夠成立,透過多種共同體的運作,重疊認同將因而擴大。當兩岸人民,特別是台灣人民越來越能接受兩岸同為中國人,其為命運共同體的看法時,兩岸從統合到統一自然有了堅固的基礎”。

  2009年4月,張亞中教授再次在香港《中國評論》發表題為《論兩岸統合的路徑》,強調了構建兩岸共同認同的重要性,指出“‘認同’是可以被政治人物構建的”(6)。針對馬英九執政後的兩岸關係,張亞中認為,“台灣缺乏強化兩岸認同的主張與行動”。“目前台灣僅有兩種主流聲音:一是兩岸關係物質化。兩岸關係的物質化固然有助於兩岸良性互動,但是並不必然能夠加強兩岸的認同鞏固。二是強化台灣主體性。強化台灣主體性有其歷史背景,和政治選擇的需要。但是,這兩種主流論述合流將極有可能讓兩岸在心理認同上逐漸越來越遠”。

  為了構建兩岸之間共同的認同,進而推動兩岸的政治統合,張亞中提出將推動文化統合、貨幣統合、經濟統合、身份認同、安全認同、國際參與以及和平框架等一系列的兩岸統合構想。以構建共同的認同為目標,以各個具體的領域合作為起點,強調兩岸逐步統合的過程是《芻議》的又一個特點。

  大陸追求統一的思維模式與
  台灣民眾存在差異

  張亞中教授《〈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兩岸學者的熱烈討論。大陸學者首先充分肯定了《芻議》在“整個中國”的框架中去思考兩岸關係的發展,並且以兩岸的完全統一為終極目標,堅持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另一方面,大陸學者認為“通觀《芻議》及張教授的相應解釋,可以認為,《芻議》關於兩岸關係的定位,實質上是‘一中兩國’”(7)。這是大陸無法接受的。兩岸學者的分歧顯示出兩岸間思維模式的差異。

  (一)大陸學者側重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

  在回應張亞中教授的文章中,一些大陸學者認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確立了現代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主權地位,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推翻了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取得了中國主權繼承的合法地位,並得到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認可。那個時候,‘中華民國’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確實不存在了。如果沒有台灣島,‘中華民國’可能成為流亡政府,就像歷史上的大多數流亡政府一樣,最終自然消亡”(8)。

  針對“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地區的事實存在,並且進行了有效的治理。也有大陸學者認為,“‘中華民國’的滅亡並不意味著‘中華民國政府’也隨之消失。按照‘內戰理論’目前的‘中華民國政府’最多只能算是效忠前朝的,或者期望復興前朝的‘流亡政府’或者‘殘缺政府’。這個‘中華民國政府’雖然與1949年前在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一脈相承,有淵源關係,但其在國際法中的作用和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中華民國’已經滅亡”(9)。大陸學者從歷史的角度,一致認為“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不存在。

  (二)“大一統”的價值觀使大陸更加重視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中,追求“大一統”的價值觀是奠定和強化國家統一的牢固基石,中華文化對於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的意義,首先在於“大一統”價值觀長期以來深深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使統一成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理想政治秩序。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隨著內部凝聚力的不斷增強,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統”觀念。《詩經.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表達了這種思想傾向和價值取捨。作為思想觀念的“大一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展變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國土統一,“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禮記.坊記》);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國上下高度一致,聽命於最高統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其最大特點表現為強調國家利益、整體利益至高無上,強調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必須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在台灣本土化與民主化轉型過程中,隨著台灣主體意識日益高漲,“大一統”的價值觀面臨挑戰。

  從台灣社會的實際情況看,“台灣人的需求與訴求‘主體性’,除了政治因素外,其實與台灣人的悲情有內在關係。台灣人長久期盼擺脫苦難,早日出頭天,台灣人能當家作主”(10)。這樣的“主體意識”與“台獨意識”是有本質區別的。但是,按照傳統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是不能擁有自己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的。因此,強調台灣的主體性就會被看作是“台獨意識”。

  從兩岸對話交流的歷史來看,大陸首先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在此基礎上討論台灣的政治地位,而台灣首先強調自身的主體性,再來討論兩岸關係。思考順序的不同是導致兩岸無法達成共識的又一個根本原因。

  (三)傳統主權國家理論使大陸無法擺脫單一的思維模式

  按照相關的主權國家理論,一個國家的構成包括主權、領土、政府和人民。在通常情況下,這四個要素是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就兩岸關係來看,1949年後形成的大陸與台灣的相互關係超出了傳統主權國家理論所涵蓋的範圍。在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對傳統主權國家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