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金融危機下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6 16:28:50  


 
  第四,通過兩岸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深化旅遊合作,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升級。

  台灣在金融風暴中所遇到的經濟困難,與其長期以來傳統製造業外移,經濟轉型升級不利有很大關係。台灣如能在擴大兩岸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中,充分利用大陸基礎研發能力強,吸引質優價廉的龐大科教人才隊伍,並與大陸進行戰略聯盟,開展高端研發合作,提高台灣技術研發水準,加快兩岸產業分工體系的形成與深化,則可為產業升級提供有力的保障;如能進一步開放大陸旅遊,加強兩岸旅遊合作,則可鞏固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持續擴大台灣島內需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緩和金融風暴中台灣失業率攀升局面。

  第五,通過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有效降低兩岸經濟交往的成本,提升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在全球經濟動蕩中保持相對穩定。

  台灣要想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人貨暢通是必要條件。台灣要建成亞太營運中心,至少50%以上的市場腹地須在祖國大陸,尤其海運轉運中心80%以上要借助於大陸市場。唯有深化兩岸經貿合作,才能確立台灣在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中所扮演的承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關鍵性仲介地位,才能將台灣建成國際資本進出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大陸的重要門戶,成為吸引跨國企業以台灣作為投資與經營東亞和大陸市場的中轉地,從而推動台灣成為整個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服務中心,使台灣經濟轉型成功。

  一旦台灣失去了成為亞太運籌中心的可能,外商將會放棄以台灣作為營運總部,台灣原材料及零配件廠商將被迫外移,直接前往大陸投資,而原本看好台灣成為亞太轉運中心的相關行業,亦將直接赴大陸或尋找其他合適地點設立營運據點。因此,只有依託穩定發展的兩岸經貿關係,以及大陸廣袤的市場和豐沛的資源,台灣才能實現其作為全球運籌中心的發展目標,並在金融風暴中保持持續發展態勢。

  邁向兩岸自由貿易區之路

  當前,兩岸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自馬英九成功當選後,兩岸高層舉行“胡蕭會”、“胡連會”及“胡吳會”,海協會、海基會簽訂的“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及“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兩項歷史性文件,構成了新時期兩岸關係的新內涵,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更可喜的是,去年十一月初,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台,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共同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標誌著兩岸關係向前邁出重要一步,正式開啟兩岸“大三通”時代,兩岸同胞企盼六十年之久的願望變為現實。兩岸截彎取直,建立空中直達航路,開放兩岸海運直航,擴大兩岸郵政業務範圍,建立兩岸食品安全協處機制,有助降低兩岸貿易成本,增進兩岸貨流,提升競爭力,帶來更多就業機會,降低兩岸民眾往來成本,使兩岸民眾和企業享受到更好的郵遞服務,有效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兩岸貿易健康發展,有助兩岸更緊密合作,攜手抵禦全球金融危機,創造雙贏的未來。也使兩岸朝向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準備了基本條件。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兩岸學術只就對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深度經濟合作提出過許多設想。

  蕭萬長先生長期熱心於構建“兩岸共同市場”,提出一系列加強兩岸經貿合作,發展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的主張。倡議在兩岸加入WTO後,在WTO的規範下發展兩岸共同市場,讓兩岸在和平、安全、對等互惠的原則下降低經貿往來的障礙與成本,並著手建立對雙方有實質助益的制度與規範,逐步化解彼此的衝突與矛盾,讓兩岸能夠共同發展繁榮,讓兩岸邁向長期穩定與和平之路。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亦積極主張兩岸能夠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解除兩岸經貿交流障礙,實現兩岸良性互動、互利雙贏。他和蕭萬長先生都認識到:大陸與香港、澳門建立了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東盟與中日韓“十加三”、東盟與中國大陸“十加一”機制確立,各國各地區都在推進經濟集團化,建立自由貿易區,而台灣不是自由貿易區成員,產品出口到他國都需要關稅,影響出口競爭力,台灣要積極應對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挑戰,不僅要與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而且要與大陸簽署類似的協議。

  如今,兩岸關係已經翻開新的一頁,未來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及至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兩岸共同市場,都充滿希望。兩岸經貿合作深化是一個過程:

  首先,鞏固“陳江會談”成果。

  應該致力於在“三通”基礎上加強兩岸溝通,磋商深化金融合作、經貿合作、投資合作、旅遊合作等事宜,實現台灣與大陸雙向開放,使兩岸生產要素正常往來,擴大兩岸經貿規模,推進兩岸經貿走向繁榮。尤其是要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攜手行動,相依取暖,幫助在大陸的台資企業擺脫金融危機困擾,降低運營成本,推動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向中國大陸中西部轉移,更加緊密地與大陸經濟結合起來。

  其次,建立兩岸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在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正常化基礎上,大陸與台灣可以仿照大陸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做法,彼此取消貿易壁壘,但仍保持各自單獨管理同其他國家和地區貿易的制度安排;海關檢查人員負責管轄雙方之間的邊只,以便對通過台灣進入大陸、或通過大陸進入台灣的其他國家貿易者進行管理,防止這些貿易者利用兩岸相互降低關稅、消除壁壘的契機自由進入兩地市場,逃避貿易管理。

  在大陸和台灣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中,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行貨物貿易零關稅;即大陸對台灣產品、台灣對大陸產品分階段、分步驟地實行零關稅,可以是大陸實行零關稅的產品在先、台灣在後。在大陸對台灣水果進口實行零關稅後,這一貨物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可望加速。

  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逐步減少乃至取消雙方之間所有歧視性措施,大陸在旅遊、管理、咨詢、會展、會計、法律、廣告、醫療、物流、銀行、證券、保險、勞務等領域對台灣進一步開放,降低市場准入條件,擴大企業和居民的市場准入,台灣則相應開放其服務貿易。在兩岸開放旅遊業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也可以加快。

  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包括貿易投資促進、通關便利、商品檢驗檢疫、食品安全、質量標準的協調與便利、電子商務、法律法規透明度、中小企業合作、產業合作等內容。

  再次,建立自由貿易區。

  在兩岸完成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台灣可以按照WTO相關規定,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名義與其他WTO成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但正如在當年海峽兩岸加入WTO問題上所存在的台灣地區不能先於中國大陸加入WTO的道理一樣,“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也不能搶先在中國大陸之前與“WTO”成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最後,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可作為長期構想。

  建立兩岸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是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必經之路。作為長期構想,在建立共同市場,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兩岸之間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包括逐步實行共同的貨幣、財政、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政策,強化共同的經濟領導機構和權力,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政策,甚至建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從而實現關稅、貿易、市場和貨幣的全面經濟一體化,都是可以期待的造福兩岸人民的美好願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3月號,總第13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