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和平發展 漸進統一
--訪問台灣問題專家李逸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6 16:08:52  


 
  國共發表共同願景使台獨失去舞台

  記者:說到這裡,我想到2005年“胡四點”發表和國共兩黨領導人發佈共同願景後,雖然陳水扁仍在當權,但你當時即斷言“台獨已是強弩之末”。其中的邏輯依據是不是正在於此?

  李:是的。從宏觀上看,受兩岸血緣關係、歷史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和地域人口、實力對比、國際地位與影響、發展趨勢等等基本因素制約,“台獨”本來就是一條走不通的路。還在1991年的時候,由於台灣“民主化”的若干重要問題基本解決,民進黨失去了攻擊國民黨的著力點,一度試圖以強化“台獨”訴求來保持對國民黨的進攻力度,並於當年通過了“台獨黨綱”。此舉一出,全台震動,股匯動蕩,導致民進黨在年底的選舉中遭遇重挫,“台獨”因此被稱為“票房毒藥”。此後民進黨開始淡化“台獨”色彩,九十年代中後期展開了趨向現實的大規模“路線轉型”。但在此同時,國共兩黨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分歧卻持續擴大,衝突持續升高,有人利用這種分歧不斷激化兩岸危機,塑造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敵視與不滿,最終導致民進黨上台。以後的幾年裡,“台獨”勢力每逢重要選舉或其他重要事件,就以激烈言行挑起兩岸緊張、激怒大陸,從而在島內獲取政治上的好處。這幾乎已經成為規律,規律就是已經反復出現的東西。2005年國共兩黨擱置了雙方在“九二共識”上的分歧握手言和,為台灣民眾展現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這就抽去了“台獨”勢力操作兩岸衝突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也是國民黨能夠在去年選舉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後的趨勢仍然會如此,只要兩岸主張和認同統一的人們之間能夠求同存異,保持良性互動,“台獨”就不可能再翻起大的風浪。

  和平協議與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記者:海內外輿論普遍關注胡錦濤再次呼籲“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以及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問題。你認為其中的關鍵是甚麼?

  李:雙方有了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識,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等等就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既是和平發展的要求,也將是和平發展的保障。長期以來兩岸最主要的敵對體現在甚麼地方?首先是在政治上,特別是在甚麼是一個中國、怎樣堅持一個中國上。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了接觸商談,其實已經大大降低了敵對狀態。接下來是要進一步鞏固強化。具體來講,還是幾十年的老問題,一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雙方怎麼相互看待、怎麼相互對待;二是怎樣在一個統一的主權下妥善協商安排好涉外事務。這兩個方面實際是一個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問題。

  關於前者,胡總書記提出“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這種政治關係,我認為上限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關係,這是台灣方面不能接受的;下限是“中華民國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關係,這是兩個中國的關係,是大陸不可能接受的;實際上台灣方面現在也不企望追求這種關係。在這二者之間,存在一個相當的空間和餘地,我相信雙方都有足夠的智慧找到一個都可以接受的表述,或者是找到一種實際的默契後不表述。其實問題說到底將會是非常具體的,比如說胡錦濤和馬英九見面了,雙方怎麼稱呼?媒體報導時怎麼稱謂?我的感覺是,經過幾十年的折衝博奕,雙方差不多都已經想通了、想開了,現在是需要談,需要雙方具體協商。關於涉外事務問題,六點意見指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過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看現有的奧運模式、亞洲開發銀行的方式、亞太經合組織的方式、WTO的方式,既然能夠成立,就都不違反一個中國的格局。空間是有的,辦法也是有的。關鍵所在,是思考問題的方向變了,雙方都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說話,解決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如何協助在台灣的中國人從國際上爭取利益和權益的問題。所以胡總書記曾說“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總的看,如果上述問題處理好了,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將會迎刃而解。

  怎樣看待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關係

  記者:現在有一種擔心,就是認為和平發展的結果並不必然是和平統一,而有可能是和平獨立;也有人說現在講和平多了,提統一少了。你怎麼看待這種質疑與擔憂?

  李:當然,和平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和平統一,對任何可能妨害統一目標的潛在因素都要高度警惕,以策萬全。但從戰略上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歸宿只能是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基礎就是一個中國,以統一為指向。由於三通的實現,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機制也在構建之中,隨著經濟交流合作大規模推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進一步形成,兩岸實際將經由經濟的融合逐步達成經濟的一體化,形成經濟的統一。其次,隨著從台北到上海與台北到高雄一樣便捷的“一日生活圈”的功能逐漸發生作用,兩岸人員往來及台灣民眾在大陸求學、就業、生活、定居、通婚等各種活動成為常態,民間社會聯繫日益綿密,人民情感持續交融,兩岸事實上將逐步實現人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在這一點上,不能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同我們與外國間的和平發展簡單類比,兩岸同為中國人的血緣情感、同文同語、同習同俗的文化基因將會發揮出它深遠的影響。再次,隨著兩岸交流融合的不斷發展與大陸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將逐漸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提供基礎和條件,最終走向兩岸政治的統一。最後,通過和平發展,台灣民眾將享受到和平發展的紅利,使台獨論述與台獨勢力逐漸消亡,台獨將不再成為現實的重大危險。總之,我們不僅要嚴密防範台獨,還要有徹底化解台獨的心胸與格局。

  另外,現階段以兩岸和平發展為主題,當然會經常講和平發展;但從領導人講話和有關文件看,並沒有少提統一。這次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有台灣媒體統計說講了幾十次統一。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這麼看,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天天都在促統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3月號,總第13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