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蔣友柏現象”看台灣第四代人的政治價值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9 18:29:24  


 
  (二)對待身份認同更具包容性

  “兩蔣”時期,“大中國意識形態”居於主導地位,所以“中國人”認同不成問題;但到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興起,“台灣人”認同逐漸上升至45%左右,“中國人”認同壓縮至一成以下,兩者都是約爲45%上下。從族群認同理念趨勢圖來看,雖然“後九二世代”(7)與“前九二世代”的族群認同變化趨勢一致,但“後九二世代”在“台灣人/中國人”的族群認同上,其內心較不具有差異性(差異約在5%-10%左右)。也就是說,“後九二世代”中有相對較高的比例認爲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與新選民對省籍意識的差異逐漸弱化有關。《文化一周》對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有47.6%的大學生認爲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可見新一代的身份認同更具包容性,不像父輩、祖輩般傾向選擇“非此即彼”的身份。

  圖1:“後九二世代”族群認同理念趨勢圖
  圖2:“前九二世代”族群認同理念趨勢圖
 
  (三)看待兩岸關係更具務實性

  “兩蔣”的大陸政策都是以統一爲目標,到李登輝時期,分離主義傾向日漸明顯,民進黨執政時期更是以“台獨”爲目標,將兩岸和平帶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台獨”意識影響下,支持“獨立”的比例漸升,由1994年12月的11.1%(傾向獨立8.0%,儘快獨立3.1%),上升到2006年12月的21.6%(傾向獨立14.1%,儘快獨立5.5%),但主張維持現狀的一直維持在五成左右(8)。通過對“後九二世代”與“前九二世代”的比較來看,“後九二世代”主張維持現狀的比例要高於“前九二世代”5%-10%之間,顯然新世代選民在兩岸“統獨”議題上,相對較不具特定立場,而抱持著觀望的態度。(9)《文化一周》所做民調中,則有65%的大學生認爲“中華民國”應“維持現狀”,其中台大有88.4%的大學生主張“維持現狀”。(10)任雪麗也認爲,在台灣未來的選擇方面,新一代人所考慮的幷不是使命或者理想,而僅僅是實際的利益,所以第四代人也會更務實理性地希望兩岸關係穩定發展。

  圖3:“前九二世代”統獨議題趨勢圖:
  圖4:“後九二世代”統獨議題趨勢圖:
 

  冷對台灣政治現實

  蔣經國曾讓蔣家後代“不會也不應留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蔣友柏也一度遠離政治,發出政治聲音也只是因爲“台灣的政治巴著他不放”。政治冷漠或許成爲第四代人的一個共同的面具,在他們看來,政治是遙遠的、不相干的,甚至是可以調侃的、娛樂的。

  (一)對政治已熱情消退

  前幾代人的政治參與充滿了理想主義和抱負,街頭抗爭運動催發出“美麗島世代”、政治轉型時期又孕育出“學運世代”,而新一代人對社會運動則冷眼旁觀。關於“倒扁靜坐”,《文化一周》民調顯示,有57%的大學生認爲開放24小時靜坐幷不適當,其中有47%的學生認爲24小時靜坐是浪費社會資源,甚至有37%的學生認爲24小時靜坐會造成噪音擾民。2007年10月19日、10月22日-26日《中國時報》對20-30歲年輕人的調查也顯示只有35%的年輕人認爲還需要學生運動,53%認爲不需要;高達66%的年輕人不關心政治。(11)由此可見,多年來島內國、民兩黨惡鬥導致政治空轉,讓年輕人對政治失望、厭惡,不再對政黨抱以信心,轉而覺得靠自己才更實際。

  (二)對政治持懷疑態度

  任雪麗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年輕的台灣人認爲政黨的立場其實是故作姿態,有關“台灣主體意識”的政治鬥爭,甚至有關“統獨”的辯論,都只是政治工具而已。(12)在《文化一周》的民調中,對於2004年“總統大選”後的“中正紀念堂靜坐”活動,有28.5%的大學生懷疑這次活動被有心人士利用,21.5%的大學生認爲這樣會使亂象無限擴大。有學生表示:“有必要爲了一個與我毫不相干的政治人物這麽拚命嗎?或許憤怒,但明天的小考還是照常舉行,不會因爲選舉結果而有改變。既然如此,選舉的結果會比老師給我的分數還重要嗎?”(13)新一代人對政治的不信任也延伸至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在《遠見》民調中,年輕人持有好感的10位成功人物中,只有最後一位是政治人物馬英九。第四代對政治的懷疑,讓他們更關注現實的利益需求;誰能够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的選票就可能投給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