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應有超越“台灣主體意識”的積極論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13 18:11:34  



  國民黨不需要去回應扁式的「台灣主體意識」

  (一)不與陳水扁鬥一個不會讓自己選票更多的議題

  一直以來,國民黨因為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論述不全而備受抨擊。李登輝在位時期,「台灣主體意識」是由他當黨主席的國民黨這一邊率先提出,之後的連戰、馬英九以其國際性格局與個人的人格特質之故,兼又敗選政黨輪替,「台灣之子」上台,國民黨從此並未再繼續經營這個議題。連戰、馬英九兩人顯赫的美國名校博士學位,以及能夠自在地以英文和世界直接對話,這樣能務實忍辱的人不會昧於國際現實推翻台海現狀,而易於傾向台獨者通常與其習於選舉議題操弄、律師短線交易利益追求、欠缺國際觀與英文能力或許有關。

  以前,國民黨在很長時間中花了很多資源痛罵李登輝,可是李登輝又沒要再選總統;現在,國民黨還在白費力氣地一直指責陳水扁,可是陳水扁能再選一任總統嗎?馬英九的問題即便就是在於「台灣主體意識」,他也必須找一個對話或互咬的對象,但這個人肯定不會是反覆嘮叨這個語辭的陳水扁本人!有位美麗島世代的民進黨大佬分析說:謝長廷的「兩岸一中」、「和解共生」、「港灣城市交流」等概念,應該是「共產黨喜歡的」;蘇貞昌性喜政策辯論、意識形態色彩較淡,應該是「馬英九喜歡的」;游錫堃急於向深綠團體叩首靠攏,應該是「長老教會(深綠)喜歡的」,至於藉三一九槍擊案真相勒索陳水扁的呂秀蓮,應該是「國民黨喜歡的」。因此,國民黨必須認清自己目前的真正對手是「四大天王之ㄧ」的謝長廷,深思如何合縱、連橫地集中火力攻擊、防禦才是正途,而非與陳水扁鬥一個不會讓自己選票更多的議題(贏了,綠的還是不會靠過來,藍的反而會有疑慮;輸了,綠的更是不會靠過來,藍的還會失望而不投票!)。

  (二)在共產黨與民進黨間扮演和事佬角色,對國民黨而言既無義務也無好處

  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在戰後長期扮演「對外不統一」、「對內不獨立」的兩面不討好角色,主張統一的共產黨、主張獨立的民進黨的一致的共同敵人是國民黨,國民黨成了維持內外均衡的現狀支點。兩蔣和李登輝主政前期,巧妙運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家統一綱領」、「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之『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等文件,長期維持台灣對內、對外的辯證一致性。李登輝後期的「台灣主體性論述」主要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大陸政學界批評為「(台獨)借(中華民國)殼上市」、「獨台」等,雖非過論,但就台灣方面而言,這也反映了青年李登輝一輩的「二二八世代(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台灣被迫納入中國經濟圈而橫遭大陸政治經濟惡劣情勢牽連的青壯年)」的負面記憶,從而對那個階段台資過度迅速大陸化起了疑慮進而反制。李登輝下台之後,陳水扁也有多年「四不一沒有」的說法,直到最近意圖卸任後搶佔選票光譜上的獨派區塊,意圖逼李登輝走下台獨聖堂的教父地位,維持下台後的影響力,才開始一連串地提出「終統」、「四要,」、「正名」、「憲改」等說法與做法。

  國民黨被政黨輪替以後,兩岸關係槓桿上的平衡支點不存,迫使共產黨與民進黨直接在政治上面對面對峙,其實在野的國民黨並沒有義務在兩者之間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最好兩邊真正達到戰爭臨界邊緣,國民黨的台海和平主張才會有市場,才能有選票空間!民進黨特別偏愛「出口轉內銷」的絕招,藉著挑動兩岸關係來激活獨派投票率,一用再用,至今招數未老,主要是大陸外交部門很難交出外交成果的行政業績壓力下,只好把自己打扮成對台鷹派的模樣,類似在國際場合上弄一些「台灣出席者只能稱代表,不能稱大使的抗議」、「稱中國台北,而故意不稱中華台北」等等,這些小不啦嘰的事情雖或可供自己回原單位說嘴成「打擊台獨」的具體事功,可是實質上既沒有替國家開展與其駐在國的外交關係,又正中陳水扁、民進黨下懷!如此這般,反覆操弄,事實上是兩岸的鷹派同蒙其利,而在這種情境下,與共產黨積極改善關係的國民黨,面對選民之際其實是非常難堪的。此時稍早,連戰領頭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其實對國民黨而言,究竟是政治資產,抑或是債務?千萬不能過於樂觀評估!

  (三)理當開始著力經營「台灣利益」議題

  兩岸關係的論述非常多,但對於台灣的大陸政策決策所理當根基的「國家利益」之討論,卻不多見。美國自其建國伊始,「國家利益」、「美國的利益」、「美國人民的利益」、「公共利益」、「我們的利益」這些術語就自動長期地成為美國領導人在推行其對內、對外政策所尊崇的一種「約束性義務(binding obligation)」,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最高的義務」。在台灣,政治人物口中也會提到「台灣利益」,但是檢視一些涉及「台灣利益」的政客說法或學界討論時發現,「台灣利益」大多只是被視為一個不需要特別再加以解釋的名詞;但是,如果大家都同意「決策不能違背『台灣利益』」這句話的話,「台灣利益」就形同決策與否至為重要的「判準」,不能不對其內在涵義的「不確定性」,儘量加以釐清。

  政策的制定不能偏離「台灣利益」,台灣在兩岸關係事務上長期側重於「國家安全/戰略/情報/決策」這一組概念,但這只是「台灣利益」的一部分。經過相當時間的訪談政學界菁英論述、意見,加以整理後發現,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利益」,至少應該包括「中華文化」、「政治民主」、「台海安全」、「社會安定」與「經貿互惠」等五個面向;另外,這項議題藉由電話訪問進行全台性民調,探討台灣民眾對於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台灣利益」之認知與共識。在此基礎,兩岸關係理論上也可以藉著「利益管理」達到一些目標,去除意識型態的堅持,務實尋求兩岸共同的「國家利益」。

  在國際政治中,倘若國家是主要的行為者,莫不追求其國家利益,則台灣的大陸政策與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該調查研究所顯示的雙方最大的利益就在「台海和平」。國民黨必須努力經營與和平有關的議題,並將一些難以說明白、講清楚的地方在「台海和平」的大帽子下予以定位。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7月號,總第11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