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用法律和契約守護“互換特產”的誠意
http://www.CRNTT.com   2023-08-28 16:45:02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最近,互聯網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流行起了“互換特產”的風潮,就是陌生網友口頭約定,互寄家鄉特產,本質上是一種線上陌生人社交衍生出的新模式。有很多網友曬出了成功案例,也有網友曝光自己的受騙經歷。8月23日,有網友爆料,她向網友寄去幾百元的特產,最後只收到兩包紙巾,也有網友稱剛寄出東西就被對方拉黑。

  你在彩雲之南,寄出雲南十八怪、過橋米線、鮮花餅、菌類產品等特產,他在天山南北,回寄風幹牛肉幹、葡萄幹、若羌大棗、庫爾勒香梨等特產……在一來一回間,不同地域、遠隔千里的網友既互換了特產,也互換了信任和熱情,增進了友誼。

  網友“互換特產”是一種新興的社交形式,是個人“名片”和家鄉“名片”的雙重交換,既有個人層面的交流體驗意義,也有各自家鄉層面的宣傳推介意義。誠然,現在商品物流非常發達,人們在身邊的商超也能買到很多外地特產,在電商平台上的各地特產更是琳琅滿目,人們戳戳手機屏幕就可任意選購。但網友互換的特產已經溢出了普通商品交易的功能範疇,還產生了友誼信使的價值,蘊含著交友的新鮮和快樂,且這種互換有開盲盒的意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參與方的選擇困難症。

  可以說,如果雙方都有誠意,比之自購,網友在精心挑選且附以消費說明和指導基礎上的“互換特產”別有一番滋味,可以提供更好的交流體驗、消費體驗。同時,網友選擇和他人互換的家鄉特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體現了原汁原味的特色,都從一個側面擦亮了家鄉的窗口,直接或間接地宣傳、展示了家鄉的產品、文化和民俗風貌。顯然,“互換特產”的廣告效應對推進各地的鄉村振興、旅遊、消費等都有積極意義。

  令人遺憾的是,少數參與“互換特產”的網友沒有誠意,衹有惡意或騙意,他們只想笑納其他網友的特產,不願意對等付出,對等回寄,還給對方的要麼是價值區區幾元的辣條、紙巾等商品,要麼是拉黑社交賬號之後的背影。這種無賴玩法,不按套路出牌,壞了“互換特產”的規矩,傷害了參與網友的感情,給參與網友造成了一定損失,也影響了網友參與“互換特產”交友活動的積極性。

  網友“互換特產”不僅具有道德屬性,還有一定的契約屬性和法律屬性,除了道德約束,還可從契約或法律角度尋找防範、制約或應對一方網友在“互換特產”活動中的耍賴行為。網友應盡量選擇在口碑較好、經過驗證的特產交換平台參與“互換特產”,也可選擇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對“互換特產”進行擔保。網友應提前瞭解對方的姓名等必要信息,並對郵寄特產的時間、價格範圍、品質等進行約定,密切關注快遞物流信息。

  如果對方未按約定的時間同步郵寄特產,且不能給出合理解釋,及時聯繫快遞客服攔截己方快遞。如果對方收到特產後根本未回寄,或郵寄的特產明顯低於約定的價格範圍,或品質有問題,可通過投訴舉報、訴訟等方式要求對方承擔進一步履約、賠償、退回特產等責任。需要強調的是,個別網友打著“互換特產”的旗號騙取他人的特產,次數較多,金額較大的,可能會涉嫌詐騙罪,受騙的網友可向警方報案,由警方啟動刑事調查程序。

  網友“互換特產”是一件有意思的新鮮事,不僅拓寬了網友的社交渠道,豐富了網友的社交體驗,還具有社會層面的地域社交意義。我們應該用法律和契約擦亮“互換特產”的誠實信用底色,守護好“互換特產”的善意、誠意與熱情,傳遞“互換特產”的正能量,防止一些人把“互換特產”玩成忽悠、欺騙和傷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