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工商時報:失業狂潮正在吞噬民心動搖社會基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1 12:22:59  


  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因為世紀僅見全球性經濟大衰退,美國金融界、電信業、汽車業相繼傳出關廠裁員消息,每次裁員的人數動輒成千上萬,令人膽戰心驚。相對歐美習慣以裁員因應不景氣,台灣的情形也許沒有那麼悲慘。但“聯電本週將進行第2波裁員計劃,人數高達600人,另外200人強制休假半年”、“奇美電提前解約派遣人力,規模高達3,000人”、“勝華資遣生產線600人”等鬥大的文字出現在媒體上,雖然有些遭到誤解或誇大,有些獲得澄清,但基本上台灣產業因為經濟不景氣,被迫採取緊縮人力的因應策略屬實,失業狂潮侵襲台灣的效應正在急遽發展中。 

  依照官方統計,台灣十月分失業率業已升高為4.37%,創近五年來新高紀錄,人數更多逾47萬人,如果情勢繼續惡化下去,年底前失業人數可能衝逾50萬人。如此的偏高數字基本上有兩層意義。第一,這些失業統計數據其實從低,不足以反映社會上的失業真相,因為有很多的實際失業者早就放棄尋找職業念頭,早就成為失業統計數字的“化外之民”,政府相關單位也樂得裝聾作啞。第二,台灣的失業人口有個特色,大都是家庭收入主要來源者,也大都集中在中年族群。因為中年失業,不但家庭收入中斷,而且因為中年失業不易找到工作,整個家庭將瀕臨破碎瓦解邊緣,從而社會基礎將因而動搖。 

  當然,政府部門譬如“勞委會” 、“經建會”,針對失業狂潮已推出諸多因應方案,著眼點都在於促進就業,短期者有“三挺計劃”、“立即上工15,000人計劃”,中長期者有“九八年至一○一年促進就業方案”,預定每年投入新台幣66億元經費,透過培訓技能、提供工資補貼及加強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平均每年增加48,000個工作機會,四年內創造約20萬個工作機會,預估四年後可降低0.3%的失業率。然而,這些構想要嘛沒有發生預期效用,要嘛遠水救不了近火。不但深陷失業狂潮的民眾不能找到救命的浮木,連馬英九在內的政府高層都自知促進就業方案效用不大。因為,經濟衰退來得又急又猛,不但大多數工商企業沒有任何心理與實質準備,不景氣何時落底,也沒有人敢打一張保票。在海內外訂單同時大幅縮減,銀根又急遽緊縮的雙重打擊下,很多企業,即使是出了名的優良企業,或者出了名的照顧員工企業,都不得不做下無薪休假、減薪、在家待命、做三休四,乃至資遣的決定。 

  社論說,坦然言,這些企業主的決定很多在法律上存有疑義,但實務上,大多數的勞工都不會太計較,譬如休了太多無薪假可能造成實際支領的薪資低於基本工資,但工作底缺至少還保留,只要景氣恢復,隨時可以正常上班、正常領薪,如果太與資方計較,說不定廠商會一走了之,不但資遣費無著,連將來的工作機會都將泡湯。然而,從目前的跡象看,歐美日本等經濟先進國家對景氣前瞻仍然悲觀,高度依賴外貿市場的台灣,是否明年第二季即可以恢復成長,實在不容樂觀。 

  社論說,當本報系中國時報的民意調查顯示,89%的受訪者覺得景氣低迷,70%的民眾收入減少,71%的人擔心自己或家人失業,31%的民眾自認將淪為貧窮階級,以及71%的民眾將緊縮開銷,我們不得不提醒政府有關部門,高達七成的民眾擔心面臨失業打擊的一個社會,如何期待安定?高逾七成的民眾憂慮景氣低迷、收入減少的社會,如何期待看到歡顏? 

  我們對馬政府努力採取多項措施促進就業印象深刻,但必須指出,景氣之於就業,猶如土地之於樹木,沒有土地或土地澆薄,豈能長出茂盛樹木?馬政府如果不能儘快提振景氣,單憑一些浮面、救急、安慰式的措施,是不可能增加台灣就業機會,改善台灣就業情況,帶給民眾機會與希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