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6日電/台灣“中央銀行”今天發布新聞參考資料,提出台灣沒有通貨緊縮問題、名目利率較日本高等5項觀點,說明台灣無須仿傚日本,採行量化寬鬆(QE)的貨幣政策。
台“央行”指出,近日有人發表言論,主張台灣宜仿傚日本採行QE政策。事實上,台灣與日本的情況迥異,台灣早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即採“台版的量化寬鬆”。
之後因整體情勢迅速回穩,“央行”彈性調整貨幣政策;目前台灣貨幣情勢維持適度寬鬆,有助於總體經濟發展。
“央行”提出台灣無須仿日本採行QE政策,主要理由如下:
一、台灣未曾出現如日本的通縮問題,且無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現象,資金充裕,企業籌資無虞。
二、台灣的名目利率較日本為高,不像日本已降至接近零利率底限的困境;至於台灣的實質利率則與日本相當。
三、台灣廣義的貨幣供給M2維持適當成長,足以支應經濟活動所需;至於銀行體系準備部位,也普遍呈現寬鬆。
四、大國實施QE,才有帶動本國貨幣貶值的效果,台灣經濟規模小,且新台幣非國際貨幣,即使採QE,也難以顯著影響新台幣匯價。
五、近期日圓貶值是修正過去因身為避險貨幣導致的匯價高估現象,及反映日本貿易逆差擴大,日圓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目前仍高於金融海嘯前的低點;相較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仍低於韓元與人民幣,出口價格仍具競爭力。
“央行”表示,全球金融危機後,主要國家的利率已降至接近零的水準,由於名目利率不可能降至負;在零利率底限(zero interest rate bound)限制下,包括美國聯儲局(Fed)、日本央行及英國央行實施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也就是外界所稱的QE,刺激經濟。
儘管各界對QE的評價不一,“央行”歸納,外界大抵認為,QE成功避免全球經濟陷入如1930年代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危機。
不過,先進國家央行採QE也引發不少爭議,例如透過QE的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對新興市場國家帶來匯價升值、資產泡沫及通膨壓力等問題。
由於QE政策廣受各界關注,“央行”彙編過去數年行內的相關研究報告,並補充國際間QE的最新資訊,除於去年第四季理監事聯席會議中簡報外,也將報告修正並編印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上網供各界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