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面對中俄,西方無力重現“冷戰式封鎖”
http://www.CRNTT.com   2022-08-12 09:09:49


5月17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突如其來的高通脹和俄烏衝突讓我們真切感受到生活變得艱難了。但如果回顧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歷史就會發現,今天的局面還算不上“突如其來”。

  《日本經濟新聞》8月9日載文《全球化的前景——西方與中俄無法脫鈎》,作者為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竹森俊平,文章說,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高通脹是金融政策理論框架的“第一次變革”與油價飈升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降低了通脹率。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通過強勢加息平抑了通脹預期。再看油價,上世紀70年代,不願看到蘇聯影響力擴張的沙特為了幫助美國穩定經濟,同意增產石油以抑制油價飈升,直到上世紀80年代油價暴跌為止。

  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低通脹時代與全球化大發展的時期重合。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經濟開始加速增長。亞洲新興經濟體也緊隨其後,這導致發達國家的經濟大變樣。

  在與中國和新興國家的正面競爭中,發達國家的制造業開始衰退。亞洲的騰飛產生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帶來了信息產業的飛速增長。從制造業向金融業、信息產業等服務業的轉型在美國引發了反全球化意識的高漲,也催生了國內政治動蕩。

  如今,西方再次面臨治理危機。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有三。第一,在新冠疫情逐漸平息的階段,與需求相比供給恢複的速度略顯滯後,由此導致了商品短缺。第二,美國拜登政府推出巨額經濟紓困計劃,進一步導致需求“過剩”。美國的通脹率已達9%,市場對於通脹的預期已經形成共識。第三,在俄烏衝突期間,能源價格被大幅推高。

  歐元區國家超過8%的通脹率主要源於能源價格飈升。但是受金融、財政一體化的影響,一旦加息,意大利等南歐國家的財政形勢將變得岌岌可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