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余南平:全球價值鏈重構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22-04-21 00:34:22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余南平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助理記者 徐媛)2022年4月19日下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舉辦了以“地緣衝突背景下的全球價值鏈重構與挑戰”為主題的學術講座,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余南平受邀主講。余南平表示,全球化帶來的最重要的改變,就是使原有的國家行為體從全產業鏈類型的國家逐步過渡到全球價值鏈類型的國家。

  余南平表示,歷史上大規模的全球化過程有三次。第一次全球化發生在羅馬帝國時代,以軍團遠征作為工具,羅馬帝國的邊界在軍團遠征下不斷擴張,軍團駐扎在帝國的邊疆,帝國境內使用統一的羅馬法律進行有效的管理。這次全球化產生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種之間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一種交換,比如意大利人擅長釀酒,埃及人種小麥,他們就在帝國境內做了物物交換,即現在強調的“建立全國統一流通大市場”。第一次全球化因為羅馬帝國的解體以及東西方由於宗教產生的文明對峙而中斷了很久。

  余南平指出,第二次全球化是由大英帝國開啟的。大英帝國建立起殖民地城鎮化模式,通過宗主國跟殖民地建立產業鏈聯繫,實現產業分工,殖民地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而帝國的核心擁有當時全球最先進的生產力,輸出大量的產品返銷殖民地,因此形成了一種閉環生產模式。帝國境內和各個帝國之間展開了平行競爭,後期的還有法國、德國,德國作為後發的工業化國家,肯定不能對原有的殖民地結構感到滿意,因此就產生了帝國主義戰爭,這個過程體現的也是一種全球化。從價值鏈的角度來講,這個過程做了個一個帝國境內閉環的價值鏈,而國與國之間還是用全產業鏈的貿易來完成的。“全球價值鏈就是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這次全球化過程當中產生了全球價值鏈的雛形,建立了全球聯繫。”

  余南平說,在冷戰過程當中,建立了“半球化”或“東西方全球化”的模式。東方集團以前蘇聯體系為代表,蘇聯建立了自己的基礎標準、基礎制度和產業鏈的分工,甚至還通過類似計劃經濟的模式,比如規定波蘭、羅馬尼亞、捷克等國家分別生產什麼,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有分工,做了一個自上而下的類計劃經濟式的內部循環體系。真正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化是在冷戰結束以後,意識形態的對抗消失,全球的一致主題就是如何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福祉。中國自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隨後進入大規模的對外開放,到現在正好已經40年了。“這40年的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價值鏈的整體性擴張,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到全球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當中來,除了少數領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價值鏈,但是,從技術和產品角度也有價值鏈的分工。”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