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歐應共做危機與變局中的穩定器
http://www.CRNTT.com   2022-04-09 07:21:03


 
  米歇爾稱,“歐盟和中國都同意這場戰爭正在威脅全球安全與世界經濟。關鍵的國際准則和原則必須得到尊重。我們依靠中國的支持來實現持久停火,制止這場毫無道理的戰爭,解決由此引發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

  至此,雙方上述立場,應是“同”大於“異”。

  當然,雙方在“如何照顧各方合理安全關切”與“制裁俄羅斯”等問題上分歧明顯。馮德萊恩在峰會上呼籲中國不幹涉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自然與中國一貫的“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單邊制裁、制裁不能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相左。顯然,既沒有如美歐向衝突方運送武器,并堅持人道援助,也不會因西方制裁而放棄與其他國家正常貿易的中國,不會因為歐盟的“呼籲”而改變立場。這或許就是雙方需要正視的“異”。

  對於如何能讓雙方關系“行穩致遠”,習近平還向歐方開出了“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的藥方。西方媒體對此的解讀是,中國希望歐盟的對華政策擺脫美國的影響,或許不錯。盡管近年在美國特朗普主義“美國優先”陰影下,歐盟多國領導人已開始在“獨立外交”與“獨立防衛”的路上艱難起步,民間呼聲也漸高,但顯然有被俄烏衝突阻斷的趨勢,而這個趨勢不應被輕率裹挾到對華關系之中。在中國問題上的“美雲亦雲”,將是歐盟在重要歷史關頭又一次戰略誤判。一言以蔽之,歐中關系與美中關系不同,不存在結構性矛盾與根本地緣與利益衝突,是相互依存、合作共贏為主旋的雙邊關系。

  正如習近平在會晤時強調的,“2021年以來,中歐關系在挑戰中實現新發展,中歐合作在困難中取得新成果”,李克強所表示的“即使在當前形勢下,對話合作仍然是中歐關系的主導面,互利共贏仍然是中歐合作的主基調”,這兩句話應是有所指向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