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電力企業產銷困局日益突出 市場化推進任重道遠
http://www.CRNTT.com   2021-07-05 08:32:48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近日,國家發改委罕見關於“居民用電價格偏低”的表態,被市場解讀為推動電力實現商品屬性的信號,也將我國居民電價低於工商業電價的問題再度擺上討論桌,一度讓A股市場電力行業上市公司股價出現衝高表現。

  那麼,電價是否存在上調預期?電力行業又是否將迎來利好?

  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運用,但火力發電量仍是電力生產的支柱,長年占比在60%以上。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的火力發電量提升至234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占全國發電量的比例提升至73.7%,比去年同期高了約1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能源價格高企,電價不漲煤價漲,發電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必然較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煤炭等原料成本壓力下,發電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困局。不過也需要看到,目前雖然煤炭價格較高,但市場用電需求也在上漲,所以當前電力企業的虧損和用電量小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概念。

  採訪中,電力行業人士多表示,我國關於推進電力價格市場化已表述多年,其中居民用電價格偏低已是行業共識,但這一問題目前仍缺乏解決良策。

  有電力公司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居民用電價格即使調漲,也只占不到15%的份額,比例有限,更多的電力需求來自工商業用電。而且調漲現在還只是一個表態。“每個地方電價不同,價格還要地方發改委接到通知後,根據本地情況進行調整,現在並沒有獲知有相關政策。”

  需要關注的是,6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發布《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

  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明確了八個高耗能行業於“十四五”期間逐步納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和民航。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將電力行業(純發電和熱電聯產、燃氣發電機組)2200多家企業作為突破口,納入第一次交易主體,後面按照各行業的成熟情況穩步推進,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發電行業覆蓋的碳排放量將近40億噸,將會成為全球覆蓋規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隨著我國‘碳中和、碳達峰’政策推進,碳交易逐步成熟。火電廠參加交易就需要有一大筆資金支出,這個資金需要出口。雖然這個出口不一定依靠居民電價提升,但因為增加了電力生產成本,整體社會都需要買單。所以隨著碳中和推進,電價提升的可能性是有的。從現在情況看,電價是需要走高的,不僅是居民電價,工業電價也會基本性走高。”林伯強稱。

  晉控電力董秘趙文陽也認為,我國電力行業長期面臨高煤價、低電價矛盾,價格傳導渠道一直不暢通。發改委的表態反映了市場的真實狀態,表明了管理層對推進電力企業成本上漲的傳導、保證電力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積極態度。從國外經驗和雙碳政策看,用戶大量使用新能源後必然面臨電價的上漲。我國還在電改初級階段,市場化電價機制還不完善。火電機組固定成本回收機制還沒有建立,預計後續將不斷完善。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餘勝良 趙黎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