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三孩政策背後的“人口”與“人”
http://www.CRNTT.com   2021-06-05 07:46:50


 
  日本將老齡化視為“國難”、韓國人擔心“自然滅絕”、意大利成為歐盟中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西班牙希臘等國生育率長期低位徘徊、俄羅斯遭遇“人口噩夢”……這些較早經歷老齡化之痛的國家,也是在“催生”方面具有更多探索的國家。從催生效果較好的德國、法國、瑞典等國的經驗來看,催生利器不外乎財政補貼足、生娃福利覆蓋廣、女性權利保障多、兒童保育對策細這幾個方面。

  這些探索表明,提高國民生意意願、緩解老齡化進程,并非“不可能的任務”,而是一道需要綜合考量多種因素的社會方程式。

  一是要轉變觀念。國家催生,意在“人口”,但落點必須是“人”,只有對“人”的需求有更多體察、響應,國家的宏大考量和個體的微觀考量才會盡可能多地叠合。

  二是要因地制宜。不同國家,社會心理、文化習慣不一樣,政策邊際效應也會有差異。別國的催生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對中國社會來說,生育配套短板還十分明顯,尤其是住房、養育、教育、女性權利、社會保障等方面,需要出台更細致的生育利好政策,以國家之力降低生育成本,在全社會營造“敢生樂生”的氛圍。

  翻看三孩消息公布後的各種吐槽,養不起、房子不够住、沒時間、沒人帶、上學難、輔導花銷大、職場遭遇生育歧視……種種“肉身不能承受之重”,折射出國家催生之熱與民間生育之冷之間的距離,以及當前國家發展紅利與社會福利之間的脫節。這些“育兒主力軍”的心聲,如能被當政者傾聽,并轉化成後續政策,善莫大焉。

  從生育過熱到回歸正常,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逐步形成了“少生、優生、優育”的生育觀念和高成本育兒的培養模式。如今提倡多生多育,意味著觀念和模式的再度調適和改變,顯然不可能朝夕間達成。2015年中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盡管出生人口有一定幅度回升,但實際并未迎來預估的生育高峰,說明了人口生育問題上的“內在慣性”。

  放開三胎生育,從決策到政策,從國家行為轉化為家庭行為,需要時間的催化。為了配套政策的出台充分吸收民意,為政策轉化為“生育力”打好提前量,推動社會形成積極的生育預期,是中國當前發力點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